信息公开

最新文章

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九州·体育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

时间: 2018-03-07   作者:九州·体育 党政办公室   点击:

九州·体育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

九州(中国)

九州·体育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湖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2002年由原零陵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更名为九州·体育。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建有13个教学学院,有本科专业44个,其中13个为新办专业,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816人,夜大学生75人,函授学生2613人。全校教职工1,087人,其中专任教师686人,博士、硕士609人,正高、副高职称人才242人,海外名师3人,有省“121”人才工程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青年骨干教师46人,涌现出了被誉为“湖湘师表”的张京华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

学校现有2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6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个校级科研机构、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遵循“精品意识、精英人才、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励校风、精美校园”六精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2%以上。学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校、湖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了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等各类人才8万余人。

2016-2017学年,学校以《九州·体育章程》为总览,依法治校,阳光治校,遵循“六精”战略布局,实施“八大”提升工程,保持战略定力,致力于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在治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追求和“精品意识、精英人才、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励校风、精美校园”的治校理念,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构建以永州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优势文科和对接大湘南经济建设需求的特色工科,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力争建成区域内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44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13个占29.55%、理学专业6个占13.64%、文学专业8个占18.18%、法学专业2个占4.55%、经济学专业2个占4.55%、管理学专业4个占9.09%、教育学专业2个占4.55%、艺术学专业8个占18.18%。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学校本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4,816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4,405人(一年级3,679人,二年级3,633人,三年级3,568人,四年级3,525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7.23%。

20162017学年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硕士研究生数

博士研究生数

留学生数

普通预科生数

进修生数

成人脱产学生数

夜大(业余)学生数

函授学生数

网络学生数

自考学生数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14,405

0

0

0

0

0

3

187

0

0

75

2,613

0

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7年,学校计划招生4,033人,实际录取考生4,033人,实际报到3,934人。招收本省学生2,770人,有国外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人。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5个,文科招生省份25个;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7.55%;全校一志愿出档率高达98.96%,非艺术类专业一志愿出档率达100%;录取分数稳步上升,在本省录取中,理科投档线比省控线高15分,文科高出省控线12分,生源质量良好。

2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天津市

第二批次招生A

8

7

0

452

419

0

4

3.29

--

山东省

无批次招生

8

7

0

501

466

0

3.25

4.14

--

贵州省

无批次招生

15

21

0

509

422

0

5

8.95

--

云南省

无批次招生

16

23

0

518

457

0

9.44

8.04

--

四川省

无批次招生

8

10

0

494

481

0

9.25

3

--

安徽省

无批次招生

3

9

0

492

467

0

3.33

6.22

--

河北省

无批次招生

1

2

0

482

465

0

0

4.5

--

广西壮族自治区

无批次招生

3

11

0

472

413

0

5.67

19.7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无批次招生

1

0

0

444

0

0

0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无批次招生

4

16

0

469

401

0

2.75

7.06

--

重庆市

无批次招生

3

7

0

493

450

0

1.67

10.71

--

陕西省

无批次招生

6

9

0

470

408

0

1.67

10.33

--

河南省

无批次招生

14

23

0

481

461

0

6.43

4.25

--

江苏省

无批次招生

26

64

0

305

298

0

3.96

5.41

--

广东省

无批次招生

9

16

0

477

433

0

3.22

7.56

--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6

9

0

502

465

0

1.67

2.89

--

北京市

无批次招生

3

2

0

472

470

0

4

1

--

海南省

无批次招生

19

30

0

621

572

0

6.66

6.66

--

福建省

提前批招生

4

11

0

419

365

0

2

9.45

--

福建省

无批次招生

1

2

0

439

396

0

0

9.5

--

上海市

无批次招生

0

0

15

0

0

408

--

--

11.33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8

14

0

417

380

0

32.88

29.5

--

辽宁省

无批次招生

7

9

0

483

418

0

5

10.89

--

湖北省

无批次招生

8

12

0

480

441

0

1.13

5.17

--

内蒙古自治区

无批次招生

10

20

0

419

371

0

22.1

30.1

--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1

1

0

472

419

0

0

0

--

甘肃省

无批次招生

11

8

0

477

428

0

3.18

3.5

--

湖南省

无批次招生

555

1,516

0

497

439

0

4.97

7.36

--

浙江省

无批次招生

0

0

34

0

0

531

--

--

15.68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6人、外聘教授7人,折合教师总数为689.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02%;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5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2.89%;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4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2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60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8.78%学校目前有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学校现建设有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

本年度,学校按照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122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多措并举,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制定了《九州·体育人才引进办法》,修订了《九州·体育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及管理暂行办法》、《九州·体育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评选出中国古代文学等8个校级重点学科,文艺学等7个重点建设学科,以及体育训练学等2个培育学科,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分层次引进人才;三是学校落实“学院办大学”的构想,制定了《九州·体育管理重心下移实施办法》,将部分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和师资培训专项经费下拨到各教学学院和实验实训中心,并将专项经费使用和工作实效情况纳入各单位年终目标考核,以充分调动教学学院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全年共招聘教师79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博士11人,硕士59人。改变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引进张京华教授工作团队和何卫民博士工作团队。签约海外名师2人、特聘教授5人。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3。

3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686

7

689.5

21.91

上学年

674

21

684.5

21.89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4。

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86

/

7

/

职称

正高级

61

8.89

2

28.57

其中教授

57

8.31

2

28.57

副高级

181

26.38

3

42.86

其中副教授

161

23.47

2

28.57

中级

279

40.67

1

14.29

其中讲师

268

39.07

1

14.29

初级

65

9.48

1

14.29

其中助教

63

9.18

0

0

未评级

100

14.58

0

0

最高学位

博士

75

10.93

1

14.29

硕士

534

77.84

3

42.86

学士

66

9.62

1

14.29

无学位

11

1.6

2

28.57

年龄

35岁及以下

344

50.15

0

0

36-45岁

232

33.82

2

28.57

46-55岁

100

14.58

3

42.86

56岁及以上

10

1.46

2

28.57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47,占总课程门数的42.37%;课程门次数为1,728,占开课总门次的37.52%。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1,占总课程门数的11.97%;课程门次数为381,占开课总门次的8.27%。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96,占总课程门数的11.12%;课程门次数为353,占开课总门次的7.6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06,占总课程门数的34.37%;课程门次数为1,399,占开课总门次的30.3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23,占总课程门数的29.67%;课程门次数为1,232,占开课总门次的26.75%。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6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5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77.65%。

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本校人员。

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5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36.76%。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82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0.9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6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23.37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34.13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66.1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451.7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91.7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13.57元。近两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7  近两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16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720,106m2,产权占地面积为720,106m2,绿化用地面积为296,000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67,623.26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65,295.02m2,其中教室面积66,842.74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0,748.73m2。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19,626m2,学生宿舍面积为149,569m2,体育馆面积14,206m2。拥有运动场10个,面积达到36,887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4,816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8.6(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1.56(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9.98(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16(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75(m2/生),生均宿舍面积10.1(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6(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49(m2/生)。

    本学年度,学校为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师生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了校园基本建设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校共新建了4栋公租房,建筑总面积为14146平方米,总投资约2800万元,较大改善了青年教师住房条件,也为安排新进教师住房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教师生活品质;二是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将原第五学生食堂改造成为教师发展中心,将原干训楼改造成学术交流中心,将原教务楼改造成为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国学院,投资总额约为650万元,较好地优化了办学资源,提升了办学条件;三是为迎接我校第一届国外留学生的到来和引进科研人才需要,学校投资110万元完成了引进人才公寓楼东侧12套房的整体改造,为留学生和人才引进提供了住宿保障,为拓宽学校招生奠定了硬件基础。

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20,106

48.6

建筑面积

467,623.26

31.56

绿化面积

296,000

19.98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65,295.02

11.16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0,748.73

2.75

宿舍面积

149,569

10.1

体育馆面积

14,206

0.96

运动场面积

36,887

2.49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504.8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07.4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9.72%。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108台(套),合计总值2587.6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0台(套),总值1382.8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4,626人(时点数)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769.19元。

学校现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同时,学校为加强“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系专业建设,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申请建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大楼,建筑面积495平方米。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16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8,519m2,阅览室座位数3,2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52,703册,当年新增23,232册,生均纸质图书69.69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书439,365册,数据库36个。2016年图书流通量达到98,452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4,365,824次。

    本学年度,学校加强了图书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纸本资源建设,坚持“有用、适用、特色”原则,以新办专业为重点,加强纸质图书建设。2016年全年购置纸本图书13248册,支出563617元,馆藏纸本图书总量达到1052703册;购置纸本期刊535种,支出79901.52元。

二是加强电子资源建设,购买“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6种,共支出93万元。自建与安装“潇湘文化专题网”等数据库4种。团购湖南省高校数图电子资源30种,开通试用的电子资源21种。新增电子图书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到25万册。

三是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本年度通过现采、网购、社会征集和接收捐赠等途径,共获得地方文献1020册(套),支出购书款39452.94元。通过atiz book drive 系统,共完成文献扫描转换245册,共计65481页。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8,2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26,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5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6,000GB,信息化工作人员11人。

学校首次打造了“全校一网,资源共享,支持多运营商独自运营的网络校园体系”,实现了五个统一:统一光纤链路、统一公网出口、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监控管理、统一安全布防。重新规划了主机房布局,新建了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监控中心和拥有二台静音发电机的配电中心,并将原来分离的两个主机房改造成备用机房和异地备份容灾机房。布设了近5000个AP,实现了校园无线全覆盖。

同时,学校完成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共享与交换三大平台建设,统一了数据入口,实现了数据共享,解决了“信息孤岛”和数据冲突问题。基于三大平台,开发了学工管理系统、数字迎新系统、科研管理系统、阳光服务平台、办公OA、邮件、掌上APP等业务管理系统;对接了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学校现有管理业务数字化。

图书馆开通了湖南省高校数图中心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硕博论文数据库、教育期刊专题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读秀平台、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主动与一些数字资源机构沟通,全年开通了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超星名师讲坛、MyET英语多媒体资源库、专业课学习数据库、高教网考研互动精品课程、盖德化工词典、博图外文电子图书、Gale Academic Onefile学术期刊大全数据库等十余种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知网检索10750694次,下载335558次;国道数据特色专题外文数据库检索184372次,下载39768次;“潇湘文化专题网”检索2429145次,潇湘文化专题网阅读总量约243万人次;读者进入地方文献室查找借阅资料约1000人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现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44个。我校学科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4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人,所占比例为88.37%,获得博士学位的12人,所占比例为27.91%。

我校为加强专业建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推动专业转型发展。2016年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立项为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每个专业根据省里资助情况按不低于1:1进行配套资助;汉语言文学、英语、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音乐学六个专业立项为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每个专业每年资助10万元,连续资助四年。为了促进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顺利转型,学校对三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六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制订了年度检查标准。

二是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全校44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四轮的修改和论证,并印刷成册。

三是积极申报新专业。2016年申报了商务英语新专业,并通过了教育部审批,于2017年开始招生。

四是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学校2015年设想构建五大专业集群,2016年学校就如何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构建地方特色的专业集群召开会议进行了论证,旅游文化产业类专业集群、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生化制药类专业集群、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机电工程专业集群建设基本成型。

(二)课程建设

我校已建设有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60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763门、4,606门次。

我校在课程建设上,一是以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全校43个本科专业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二是对2014年立项的10门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进行了验收,对2014年立项的10门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进行了检查验收;三是引导各专业积极构建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每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就业需求,构建了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四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的信息化项目评选立项工作,2016年立项省级名师空间课堂1门,省级微课程1门,立项校级名师空间课堂3门,校级微课程8门;五是积极开展研讨式课程建设,全校立项研讨式课程10门;六是缩小班额,提高教师开班质量,本学年度,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 1205门,共 4289门次,其中小课815门次,小课门次占课程总门次比约 19%。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68%,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 4.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6。

6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1.95

32.35

22.07

上学年

2.09

38.57

18.43

31-60人

本学年

47.79

41.18

58.6

上学年

57.23

40

62.36

61-90人

本学年

31.24

16.18

15.3

上学年

17.86

12.14

13.81

90人以上

本学年

19.03

10.29

4.03

上学年

22.82

9.29

5.4

(三)教材建设

2016年,学校共出版省部级规划教材8部(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学校注重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优秀教材选用和校本教材编写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选订遵循先进性、适用性和优选性原则,优先选用获奖教材、重点教材、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优先选用权威出版社、权威编写人员编写的经典教材,优先选用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版教材,确保选用教材质量。本学年度,学校选用教材1200余种,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共计650余种。

二是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有特色、有价值的教材,尤其鼓励教师出版省、部、国家级立项规划教材;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课程前沿补充讲义、实验实训讲义、缺乏合适教材的替代讲义。本学年度,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1部,编写讲义16部,其中入选省部级规划教材8部。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307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79门。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37人,具有高级职称12人,所占比例为32.4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0人,所占比例为81.08%。

学校加大教学实验室的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是组织各部门完成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申报预算编制工作,共获得专项资金1300万元;二是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本年度共认定了230项综设性实验项目,给予了每个项目300元的专项资助,积极鼓励和支持学院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三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廖国钊同学主持的“新型智能轮椅的设计与实现”等28个项目(其中14项为省级财政资助项目,14项为省级自愿配套项目)获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冷俊同学主持的“网络时代下的情景剧创作研究”等53个项目获得校级计划项目立项。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开设了3,586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51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3.52%,学校还聘请了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93人。

    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对12个院、32个专业、3440名学生的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系部管理工作进行了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后期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全过程进行监控。针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已引入了毕业论文(设计)查重系统,确保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覃佐东等25名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进行了表彰。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5个,本学年共接纳实习学生4,611人次。

   学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革新,实习实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大力实施校内创新训练,推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我校与永州市政府开展全面合作试点,并立项了省级校地合作项目。我校与中国网安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合作的基地立项为“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功立项了“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二是改革实习管理模式和实习经费下拨方式。实习经费按280元/人开学初就下拨到各教学学院;精简教育实习基地数量,加大实习基地经费投入;改变传统实习方式,提高校内试教质量,凡参与实习的学生,试教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实习。

三是稳步推进实习改革。对2014年立项建设的“上海前景广告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等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项验收,对2015年立项建设的“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东北工程局——土木工程实践基地”等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中期检查。

四是有序组织好全校学生实习工作。组织和协调了理学院等9个学院290名学生赴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祁阳县、金洞管理区、冷水滩区、零陵区进行顶岗实习;组织完成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7个院、8个专业,为期12周,学生人数共计721名的教育实习工作;组织经济与管理学院等11个院、26个专业、2700多名学生圆满完成了2016年专业实习工作。对沈玉平等18名优秀实习教师进行了表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主管就业创业工作的副校长兼任院长,下设两个教学副院长,负责创新创业学院的日常运行。目前,学院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3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18人,至今有350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

设立创业实习基地2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2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8个。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3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39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6万元。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个(其中创新10个,创业2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9个(其中创新18个,创业11个)。

本学年度,学校遵循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业与就业相结合、创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课程平台、实训实践平台、扶持服务平台,助力学子创新创业。

2016年学校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示范校”称号;获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第四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17年4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主办的2017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我校被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比赛,成绩优异:

1、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由覃佐冬博士指导的陈海峰、王司齐团队的参赛项目《烟秆生物质高效开发利用》,获共青团中央等主办的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教育部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科技部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2、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石学兵的参赛项目《唯美会》获教育部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薛松佑团队的参赛项目《E时代大学生茶农》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感受就业创业”视频评比一等奖。

4、电信学院龚继团队的参赛项目《永州新朝阳科技有限公司》获共青团湖南省委等主办的第二届湖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传媒学院符小将团队参赛项目《半客旅游APP》、周春坡团队《湖南女书文化有限公司》,化生学院易林林团队《B-ECHO》,美术学院石学兵《唯美会》获共青团湖南省委等主办的2016年“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电信学院李国琛团队《美衣定制》,体育学院邹浩团队《掌上求职》获教育厅等主办的第二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传媒学院李昭斌团队《以赛促学 赢在路上》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感受就业创业”视频评比三等奖;经管学院汪根强团队《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获科技厅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六)教学改革

本学年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最近一届),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7项,建设经费53.60万元,其中省部级53.60万元。2016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参与学生4,470人次。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016年,学校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是组织开展了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各专业积极对接产业、行业,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审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压缩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增加技能性课程的实践性学时与学分。

二是对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6个校级转型发展试点进行了审核检查;

三是积极完善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通识拓展课程包括网络通识课程、校本通识课程和专题讲座三个部分组成。师范类专业通识核心课程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和学科教学论;通识拓展课程增加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四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院部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大独立设课的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为20学分左右。

五是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院部参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核心课程,以符合国家通用标准、适应行业标准和突显学校办学定位为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求,对现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并进行增设、整合和撤销处理,课程门数最大不超过教育部规定核心课程门数的20%,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加强通识,凝练专业,突显能力”的原则,调整和重构原有的课程结构,现有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成。通识课程由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拓展课程组成,学科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加入了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和社团活动。建立了“通识基础+专业培养+实践训练”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适度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增设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培育专业特色。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实现选修课程的专题化、小型化和多样化。文科专业结合柳子文化、舜文化、女书文化、萍州书院文化等永州地方文化资源,鼓励已有研究成果的教师开设此类特色选修课程;理工科专业尝试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选修课程,突出选修课程的应用性,积极增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色选修课。

3、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在地方型高校转型的大环境下,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学院,特别是工科专业,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改革,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如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项目驱动为载体,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改造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前沿。二是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改革。学校鼓励条件成熟的院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式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将实验教学场地搬到企业,加大了校企协作教学力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至工地,实时授课,增加了授课的实效性。

4、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强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2016年学校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了省课堂教学比赛校内选拔工作和参赛教师培训工作,我校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二是为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组织了研讨式教学比赛,研讨式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和学生对比赛反映良好,建设方案详细可行,教学比赛表现较好的10门课程立项为研讨式教学课程,建设期为1年,资助1万元。

5、教育教学研究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是为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把优化教学内容与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引导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对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从而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 2016年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共立项省级教改课题 27项、校级教改课题55项,教改资助金额48.05万元。教改项目的实施和教学成果的总结与辐射,促使广大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在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质量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人才培养中心意识树立到位,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四个转到”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学校明确教学质量是“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坚持把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协调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工作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研究教学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2016—2017学年,学校党委会17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议16次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有关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

二是学校建立了校领导定点联系教学学院制度,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及教学一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同时,学校设立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定期在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活动,聆听教师、学生意见及建议,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是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风、教风建设,将2016年确定为“学风建设年”,2017年为“师德师风建设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年”,充分调动全校力量,精心培育优良的学风和教风。

四是学校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定位,经多轮会议讨论,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性意见》,并组织各教学学院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新性、复合性”特征。

(二)提升管理队伍,拓展质量保障主体

1、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

一是我校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我校现有校领导11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0名,所占比例为90.91%,具有博士学位4名,所占比例为36.36%。校级教学管理人员3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所占比例为27.03%;硕士及以上学位29人,所占比例为78.38%。院级教学管理人员96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所占比例为18.75%;硕士及以上学位80人,所占比例为83.33%。教学管理人员在本年度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22篇,教学管理类论文3篇。

二是学生管理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保障有力: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60人,按本科生数14,626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为243:1。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4人,所占比例为9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6人,所占比例为10%。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名,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15人,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812.56:1。

2、质量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保障主体呈现多样化

一是设立了由校长领导、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管理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站等组织机构,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质量监控、教学信息反馈和评估,由教学质量管理处和教务处具体实施。2016-2017学年,教学质量管理处聘任了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共306人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共收集了11期5054条教学信息。教学院系层面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教学学院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教学督导组、学生教学信息员组织,主要负责在学校指导下具体实施本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收集、统计、分析本系部的教学工作信息并及时上传至学校相应机构,并根据学校反馈的处理意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二是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制定了《九州·体育教学督导员章程》,成立了我校第一届教学督导团,聘请了12位退居二线和近年退休的老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对教学行使检查、监督、指导、咨询等职能。

三是成立了九州·体育学生管理委员会和家长管理委员会两个机构,专门负责对全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进行监控和反馈,及时将信息送达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全面化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并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各二级教学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及标准的制定。同时,学院在校友会的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校友,邀请各个行业及用人招聘单位的部分负责人为学院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意见,让各教学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要。

(三)严格质量标准,积极开展质量监控

1、组织专家听课和评课工作

   学校教学督导团在2016年下期重点开展了对2016年新进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共对88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课,其中2016年新进教师62人,非专任教师21人,随机听课教师5人,总共听课389节次。2017年上期对71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课,其中2016年新进教师6人,随机听课教师61人,其他听课教师4人,总共听课评课432节次。通过听评课活动开展,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学生到课率明显增加。

2、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

    一是在开学第一天,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听课、巡查、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亲临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督查;二是教务处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下课堂听课检查,了解和检查全校开学初的教风和学风;三是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各教学学院进行了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系部工作情况、教师常规教学工作情况、教师实验教学工作情况等。这些检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3、开展试卷质量和考试管理专项评估工作

   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对12个教学学院的2016-2017学年度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试卷命题、试卷的审查、评卷、统分、考试结果分析、复查、管理等方面。检查分各学院全面自查和学校检查组检查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学学院对2016-2017学年度的所有课程试卷(含考查课程试卷)进行全面检查并整改,特别是对卷面成绩不及格率达50%(含50%)以上的试卷进行重点整改。第二阶段,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20名分4个小组,随机抽取部分试卷和卷面成绩不及格率50%及以上的试卷进行重点检查。全年共抽取了171个班次的期末试卷。对卷面成绩不及格率达50%的试卷进行诊断性检查,了解不及格率偏高的根本原因,探讨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4、开展毕业论文质量和管理专项检查及校级抽样答辩工作

2016年下期,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专家对12个教学学院3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查。论文管理检查分四小组,采用学院交叉互查、小组集中检查的方式进行,通过互查互学促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质量的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采用校内和校外专家共同检查的方式,按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的10%比例共抽查了346份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查。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8个专业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质量检查和把关,其余的专业由校内专家进行检查。全年共对346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了检查分析。

同时,学校组织和开展2017届毕业论文校级抽样答辩工作。答辩聘请了校内外的16位教授担任答辩老师,分四个小组进行。从全校12个教学学院的17个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了99名学生参加校级答辩。经过各小组答辩老师的认真评审,参加答辩的99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98篇通过答辩,一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答辩。其中3篇论文被评为优秀,28篇论文评为良好,41篇论文评为中等,26篇论文评为及格。各组答辩老师还对学生论文修改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对修改不到位的情况继续进行评议和修正。校级论文抽查答辩工作的开展,抓住了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本科人才培养筑牢了堤坝。

5、开展新建专业与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课程建设专项评估工作

学校组织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三个专业接受了省教育厅、省学位办的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对6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学校优质课程与合格课程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对2014年立项的10门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和10门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课程进行了检查验收;组织2016年立项建设的2门省级名师空间课堂和1门省级微课程通过了省级验收。

6、组织参加校内、省内课堂教学竞赛

一是为了促进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研究,组织我校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比赛活动,要求每个学院积极组织研讨式教学初赛,推选优秀研讨式教学课程参加校内决赛。决赛分理科、文科二个组,采用研讨式课程建设方案通讯评审加评委现场打分进行,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现场成绩各占50%。本次比赛极大的推动了广大专任教师自觉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二是根据省教育厅《湘教通〔2017149号 关于举办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的通知》文件精神,教务处积极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初赛,分两个环节进行,一是文档的选拔评审,二是现场课堂教学。两个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分别为40%60%。初赛选出文科前三名,理科前两名参加省级决赛。各教学学院围绕参赛选手组建了教学团队,教务处组织专业教师对进入决赛的选手进行了视频课程、课件制作指导。由于组织得力,今年我校课堂教学比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黄雪梅、刘婷、廖阳老师分获一等奖,柏小剑、顾思思老师分获二等奖。

7、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主要包含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等四个方面,前三项评估占综合评估的40%,学生评教占总评估成绩的60%,并且改进了学生评教的量化标准,重新设置了评估指标权重,使学生评教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和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行、督导、学生评教覆盖面均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86%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563人,实际毕业人数3,475人,毕业率为97.53%,毕业学生中学位授予率为99.22%。

我校2015年毕业生人数是3365人,2016年毕业生人数是3431人,2017年毕业生人数是3563人,毕业生均为本科毕业。

(二)就业情况

截至2017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2.83%。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66.50%。考研升学191人,占5.09%,其中出国(境)留学22人,占0.59%。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上升趋势。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是其他企业,连续三年就业总人数比例超过65%(2014年59.2%,2015年67.8%,2016年70.7%)以上;毕业生在科研设计单位、其他教学单位和从事自由职业的有所减少。根据我校2016-2017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校毕业生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减少。

2016年9-10月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回访,参与调研的企业的规模、行业类别、所在城市类别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问卷从纪律观念、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等13个方面对学校进行了反馈。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对我校就业工作“很满意”的用人单位有142家,占比为83.04%;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的用人单位有29家,占比为16.96%;选择“不满意”的为零。

(三)学生学风与获奖

1、学风建设主要举措:

一是学校将2016年确定为学风建设年。设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学生处、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参与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学校从环境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制度建设等多方入手,制定了学风建设方案,持续推进学风建设。

二是加强“无机课堂”建设,培育文明优良的课堂氛围。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现状,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分心等不文明现象,全校上下共同发起倡议,师生共建“无机课堂”,上课秩序得到有效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全校年平均到课率在92%以上。

三是建章立制,狠抓考风考纪。学校出台了系列严肃考风考纪的规定和制度,将学生舞弊情况作为教学院系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将教师的试卷制定、评阅、监考等环节纳入教学事故认定范围,考试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风气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学校将2017年确定为师德师风建设年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年,并制定了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用优良的教风促学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全面发展、奋发有为。

五是推进书院文化建设,构建良好学习环境。学校现建有童柱书院、箐箐书院、雅韵书院、经纬书院等书院,分布于各个学生宿舍区域,开展系列学术沙龙和学生活动,营造了舒适的学生成长成才环境,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学术自由精神。

六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学业帮扶和专业技能竞赛。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举办了各类竞赛和活动,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激发了学生内心求知欲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学风建设成效:

一是学生学业成绩优良,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6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有24人,共计192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425人,共计2125000元,国家助学金3057人,共计9171000元,校级奖学金1214人,共计1749000元;连续六年累计评选出舜德学子500余名,学生反响较好,教育效果明显。

二是学生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英语演讲、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日语演讲、程序设计、大学生物理等15个学科专业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28项佳绩,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我校学生严丹、赵铭钰,臧颖等分别获一等奖;刘富饶、马嘉琪、吴渊韬等分别获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

湖南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罗桂林获三等奖;

湖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机器人类竞赛二等奖1项、应用开发类竞赛三等奖1项;

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我校陈壹丹、佘倩分别获三等奖;

第九届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我校参赛团队或团体总分二等奖,学生陈乙鑫、李友谊、苏薇分别获二等奖;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三独”竞赛中,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张曦元、胡鹏分别获一等奖;梁焱、仝勋飞、吴佳杰、张胜男、谢萌分别获二等奖;刘陶、葛麟分别获三等奖。

湖南省普通高校第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彭景宏、李蓉分别获一等奖,王振获二等奖,范柳获三等奖,我校并获优秀组织奖;

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我校荣获团体三等奖,并获个人三等奖3项。

(四)毕业生成就展示

学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部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与行业骨干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我校优秀毕业生欧阳晓平,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脉冲辐射场诊断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先后获得中国科技青年奖、求实杰出青年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光荣当选为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数学专业毕业的傅安平是中国第一批精算师,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外语专业毕业的黄楚新,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还是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专家;化学专业毕业的郭军,现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历史专业毕业的李小豹,现任江西萍乡市委书记等。

六、特色发展

2016-2017学年度,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日渐彰显。

(一)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进“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做法为:一是积极推行“教学学院+公司”的办学模式。学校依托相关专业先后兴办了油茶开发公司、山花旅行社等校办企业,与本地龙头企业如湖南恒伟药业有限公司、湖南和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与北京千锋科技有限公司、凌阳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外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担任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及就业岗位、训练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校选派教学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兼职。“教学学院+公司”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大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力度,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教学优势。每年学校教师依托校办科技企业开展应用型研究,产生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学校与本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动下,与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了很好的结合,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和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就业创业平台。如学校利用在银杏叶提取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湖南恒伟药业合作,产出了在心脑血管方面有着良好治疗效果的中成药——血络通,形成了较大的产业优势,并广泛用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该企业每年吸纳大量毕业生就业,部分学生利用研究成果创业,是学校重要的创新创业基地。

(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推动专业转型

在教育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依托五大专业集群,积极推动学校专业转型发展。2016年学校就如何整合相关专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集群,召开会议进行了论证,专业集群基本成型。根据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建设需要,申报立项旅游管理为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立项音乐学为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申报立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根据生化制药类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申报立项生物工程专业为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根据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立项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根据机电工程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立项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为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

(三)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方案设计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紧紧依托行业企业,2016年共邀请11名校外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10名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本科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各教学学院根据本院专业建设需要,成立了本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本院各专业发展。

二是认真论证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学校经过四轮论证,制订了《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全校12个学院根据《指导性意见》,积极深入到行业企业调研,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高质量完成了2016级4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三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实验实训学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增设了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技能必修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必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1、贴近企业行业需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环境下,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学院,特别是工科专业,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改革,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如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项目驱动为载体,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改造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前沿。

二是加强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改革。学校鼓励条件成熟的院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式教学,对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精心培育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将实验教学场地搬到企业,加大了校企协作教学力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至工地,实时授课,增加了授课的实效性。

2、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强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2016年学校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了省课堂教学比赛校内选拔工作和参赛教师培训工作,我校获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二是为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组织了研讨式教学比赛,研讨式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和学生对比赛反映良好,对建设方案详实可行,教学比赛表现较好的10门课程立项为研讨式教学课程,建设期为1年,每门课程资助1万元。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686人,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28%,生师比略微偏高,教师队伍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具有正高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还不高。对此,我校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聘引进专任教师的力度。

1、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所处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和城市发展相对落后,人才聚集效应比较弱。我校地处湖南省偏远地区永州市,永州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偏远的地理位置影响了人才聚集效应,增加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本;我市高等院校较少,又缺乏位置优势,我校与其他高校的教师资源共享和外聘教师比较困难。

二是原核定编制数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需要。目前,我校在校学生逐年增加,核定编制比较紧张,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存在政策影响。省编委2011年对我校机构编制核定是以2008年在校学生数为依据,2009年至2016年我校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原核定的事业编制数影响了学校发展。同时,在引进较高层次人才时,不仅要解决引进人员的编制,还要解决安置高层次人才的配偶的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引得进和留得住人才。

2、解决问题拟采取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将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学校重中之重工作,围绕申硕和双一流建设工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氛围,全员参与,集中全校人力、物力、财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提高人才引进待遇,明确目标任务管理,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成果。

二是制定人才提升工程。出台教师培训进修、出国访学、委托国外大学培养博士生等政策,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增加现有人才待遇,稳定人才队伍;整合人才资源,建设学科学术团队,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激发人才活力。

三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导部分教师专业转型。适度安排师资饱和专业的部分教师通过课程进修、访学读博等途径进行专业转型;坚持内培外引,加大外聘教师力度,重点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企业行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弥补师资缺口,改善师资队伍学缘地缘结构。

四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激励青年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学校实施“英才支持计划”、“青苗支持计划”,每年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每批支持期限为3年;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在教学任务、课题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

(二)实践教学建设投入需逐步提高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现有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校外实习环节的质量管理和监控难度在不断加大,各个专业的实习工作管理呈现发展不平衡趋势,与专业培养方案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1、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学生人数逐步增加。我校自2002年升本以来,学生数从4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15000人,专业数量从过去的22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44个专业,同时专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从原来的师范教育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专业布局,这对我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二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能很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现有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特别是实验实训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影响了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一些新建专业实践教学投入需进一步加强。学校近几年新增了一些专业,这些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虽然学校非常注重新专业建设,但因建设年限较短,实践教学投入和条件暂时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需要

2、解决问题拟采取主要措施

一是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实践教学投入。特别是对新建专业,要重点扶持,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保证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可在教师引进时,对于一些急需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提高待遇,加强实验实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引进。

三是增加紧缺专业外聘教师的聘任力度和本专业教师的外培力度。为了提高紧缺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可由学校和相关院系联系相关行业和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作为我校本专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一些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学院也可派遣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四是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政校合作。学校主动谋划,找准合作点,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共商共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良好平台,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将严格对照审核评估工作要求,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98.72%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86

/

7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61

8.89

2

28.57

其中教授

57

8.31

2

28.57

副高级

181

26.38

3

42.86

其中副教授

161

23.47

2

28.57

中级

279

40.67

1

14.29

其中讲师

268

39.07

1

14.29

初级

65

9.48

1

14.29

其中助教

63

9.18

0

0

未评级

100

14.58

0

0

最高学位结构

博士

75

10.93

1

14.29

硕士

534

77.84

3

42.86

学士

66

9.62

1

14.29

无学位

11

1.6

2

28.57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344

50.15

0

0

36-45岁

232

33.82

2

28.57

46-55岁

100

14.58

3

42.86

56岁及以上

10

1.46

2

28.57

3.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44

44

广播电视编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金融工程,统计学,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秘书学,戏剧影视文学,测绘工程,商务英语

4. 生师比21.91:1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1.03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1507.47

7. 生均图书(册)69.69

8. 电子图书(册)439365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1.16,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37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1451.78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749.15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91.71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113.57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823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1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77.65%

16.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0.53%

17.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7.53%

18.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22%

19.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2.83%

20. 体质测试达标率91.57%

学科门类

专业个数

实践学分占比

选修课学分占比

经济学

2

32.45%

30.06%

法学

2

11.76%

21.61%

教育学

2

30.29%

31.47%

文学

7

21.04%

15.25%

理学

6

27.31%

19.51%

工学

13

31.24%

22.08%

管理学

4

29.59%

25.68%

艺术学

8

44.1%

26.01%

21.各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