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的学术平台

2018年10月26日 21:08  国学院      收藏

回首自成立濂溪研究所始,光阴之速,倏忽已逾十年,真如孔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余年来,国学院从无到有,从单一领域到多元交叉,有效发挥了综合、整合的平台优势。国学院现为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基地;是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疑古琴传承基地;是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单位,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及湖南省学校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单位;是校级古代文学学科、校级古典文献学学科的牵头单位。这些学术平台本身即已构成一种强大的资源优势。

(一)濂溪研究:“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会”升级更新

2004年,学校率先成立濂溪研究所。这是迄今国内唯一的以周敦颐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所,目前可以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以“濂溪研究所”为署名单位的论文共计147条。

濂溪研究所成立之初的任务之一是整理《濂溪志》,众所周知,“宋五子中,惟周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辩论,则惟周子之书最多”。周敦颐著述不多,但历代学者对周敦颐思想内涵的解读众说纷纭,积累了众多《濂溪集》、《濂溪志》版本。我在濂溪研究所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即是整理《濂溪志》。当时加入这个团队时,由张京华老师指导、王晚霞老师牵头的《濂溪志》正在展开,文字录入工作大体成形,我负责分校李嵊慈《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经过点校八种《濂溪志》这个“笨功夫”以后,对我的锻炼就非常大,不仅已熟知了濂溪学的一些情况,也有了一些小小的经验,能够就其中周敦颐与二程、朱熹、张栻等人的关系展开讨论,尝试申报一些基金等项目,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并一直盘桓于此。

《濂溪志》点校、整理可谓是濂溪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业绩,完成之后,趁热打铁,我们开始了庞大的“濂溪学研究”计划,意图集“文献—义理—考据—文化旅游”于一体,打造濂溪学研究高地。于是,尝试申报了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的基地项目,中间有些波折,至2016年获批。一是彰显周敦颐在中国学术史中的地位,既关注湖湘学者对周敦颐的看法,也从海外文献中梳理濂溪学的影响,提出了周敦颐是“继孔孟后的第一位圣人”、“湖湘文化的首张名片”、“代表了千年湘学的学术高度”等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二是围绕濂溪学在宋元明清的展开,并经由这个小小的领域,去探寻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趋势,再跨步到日、韩等国,管窥东亚儒学的图景。这就免不了涉及文献学的诸多层面,并探寻经典诠释的变迁历史,例如,周敦颐与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的传承关系、《太极图说》在日韩的影响等,促使濂溪学研究持续发酵。三是,对永州濂溪学展开讨论,围绕道州月岩摩崖石刻、道州濂溪书院、濂溪后裔链等问题,出版《道州月岩摩崖石刻》、《周敦颐与湖南》等著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6年,我们又从老一辈学者手中接过“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2017年6月承办了“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学者120余人参会,从周敦颐哲学思想、历史地位、行迹交游、海外影响等七个方面展开讨论,在国内外影响巨大。2017年11月邀请韩国训蒙斋书院文化考察团一行20人来访,拜谒濂溪祠、舜帝陵,考察月岩,并举行经典吟诵和学术座谈。此外,编辑刊出《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通讯》,共计50期。联合主办“湖湘大讲坛——周敦颐与湖湘文化”、“千年一脉话濂溪——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学术论坛”、“‘道南正脉千年纪’——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册府赏珍——文献精品展览”等系列活动,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二)国学研究:“读书会—研究所—研究基地”连续发展

我们于2005年成立了国学读书会,围绕永州地域文化元素,开展了多项工作。虽作为院系外的自由学术团体,但在学校刮起了一股“国学热”:其一,以读书会为依托,每周一次,有计划地在九州·体育开设湖湘文化传统系列讲座、学术论坛,开展专题讲座百余场;其二,立足于永州历史、地理与文化特色,努力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并将活动范围扩展到田野考察、文化论坛、出版专著、学术会议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三,编辑《国学读书会通讯录》,让学生介入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场,参与其中的研讨,营造较好的学习和教育氛围,成为兴趣爱好与兼顾理论研究的读书团体。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申报新的平台,逐渐扩散为国学研究所、湘学研究基地、国学传播基地,形成了新的发力点。

2010年,傅宏星老师来到学校,成立国学研究所,一方面开展对民国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相继整理出版《钱基博集》(24册)、《吴芳集》(3册)等系列民国丛书,并以民国文献的搜集为基点,集群策群力,推出一个书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丛书》;另一方面对有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学大师进行个案研究,以张尔田、孙德谦等为核心,我们又成立“《近代学林百名家集》编纂处”,对民国学术文献的二次开发利用。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九州·体育基地,2013年批准成立。作为湘学与永州历史文化的联接纽带,提出“永州的就是湖南的”、“要研究就研究文明史”的概念,重在探索永州历史文化中的文明进程主线,并将其视为全省湘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设有五个研究方向:一是以舜帝南巡为核心的先楚文明、上古文明研究。二是以周敦颐、张浚张栻父子、胡安国胡寅胡宏父子为核心的两宋群贤研究。三是楚文明时代湘楚同源背景下以鬻子、老子、庄子、屈原、宋玉为群体的先进思想研究。四是以陆贾、贾谊、两汉循吏、元结、柳宗元为核心的汉唐先贤研究。五是以朱衮、唐珤、宗稷辰、陆增祥为核心的明清乡贤寓贤研究,加强永州地域文化研究力度。

以自觉承担传统文化普及为己任,国学研究所于2014年批准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积极从事国学普及与传播,先后开展了“潇湘石刻文化考察展”、“潇湘儒家历史文化考察”、“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图片展”、“《爱莲说》经典诵读”、“湖南省社科普及进基层特色系列活动——‘走近千年濂溪’”等大型活动,积极帮助道州濂溪书院开展“国学经典讲读”,以“诵读+汉服”的形式,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三)虞舜研究:“研究会—非遗基地—古琴社”特色鲜明

舜帝作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始祖,《史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中庸》:“祖述尧舜”,尧舜是儒家所理解的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尧典》、《舜典》载在《尚书》之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典范,史称唐虞之道、尧舜之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之九疑”,宁远县九疑山为舜帝陵寝,是正统祭舜祀典的重要场所,代表着湖湘文化的高度和纵深。基于此,以陈仲庚教授为首的舜文化研究专家于2007年批准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基地,2017年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迁至我校,国学院作为副会长单位,辑录近百年来有关舜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协助完成《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出版《湘妃考》等著作,申报“清徐旭旦《九疑山志》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进而规划祭舜旅游线路图。

虞舜创制五弦琴,作《南风歌》。“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1863-1931)以此自创“九疑派”,编有《琴学丛书》。以《良宵引》、《鹿鸣》、《归去来辞》、《渔樵问答》、《广陵散》、《幽兰》、《平沙落雁》、《渔歌》、《离骚》等经典曲目为代表,借助古琴描摹潇湘特有的人文意象,使其琴派浸润着九疑舜陵清淑之气的独特风格。2015年,“九疑派古琴”批准为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国学院邀请九疑派古琴第四代传人欧阳平彪老师来校,成立“九疑古琴社”、“斫琴坊”,作为国学院的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古琴雅集活动。打谱周敦颐琴曲《太极游》,在“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演奏,获得与会学者一致好评,实现新的转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院的创建与兴盛,呼之欲出,遂于2015年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实体国学院,融教学、科研于一体,除了开展经史子集专题讲读、精读文史哲经典篇目外,也梳理传统学术的历史脉络及湖湘地域文化个案研究,还涉及琴、茶、书、画等国艺实践,因而在高校本科教育中独具特色。

(四)服务地方:“潇湘文旅研发大数据中心”再攀高峰

考虑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国学院拟于近期成立“潇湘文旅研发大数据中心”,将国学院十余年来积累的大量学术基础成果,开发、转化成为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经济、旅游、教育的资源;将国学院具有知识产权的关于理学文化、舜文化、柳文化、石刻文化等著作、项目报告、学术论文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特色资源,并最终与国家大数据相联接。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