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和儒家传统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2018年05月07日 17:57  国学院      收藏

王夫之个人简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尤为后人所称道,被称为“清初三大儒”。在他们学术成就中,所共同的一点是自觉继承和发扬了自孟子以来的儒家民本思想。王夫之在参与了南明永历政权的抗清活动后,僻处于湘西深山,很少与同时代的学者往来,其学术成也就鲜为人知,但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王夫之虽以理性的精神斟酌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却与顾炎武和黄宗羲有殊途同归之处。清初三大儒中,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以民族主义而见称于世,他虽强调“华夷之辨”但其思想根底还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王夫之力图廓清历史的迷雾,他以儒家民本思想为裁量标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批判,为中华民族探索一条自强不息的生存之道。          

王夫之认同原始儒家的信念,认为“公天下”是政治思想领域的首要原则。他反对将一姓之兴亡置于万姓之生死之上。同时,对于唐末五代战乱环境中的割据政权现象,王夫之则认为其为战乱余生的人民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行为是值得赞许的。     

在政治制度上,王夫之通观史事,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一,他认为政治制度的设计应该“循天下之大公”,他直斥秦汉以后的帝王视天下为私产。其二,他赞成宰相负责制,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论证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其三,在宰相负责制的基础上,王夫之设想以君主、宰相和谏官三环相扣,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良性运转政治体制,从而可以将君主制的弊端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后,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不要越出法律制度的范围之外,不得不说,王夫之的政治理想已经近于一种“虚君制”的理想。近代学者熊十力评论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是“远西虚君共和之治”在中国的先声,可谓窥其底蕴。               

从王夫之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时时能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并以自己锋利的笔触为这些生活在绝望深渊中的人们发出呐喊和呼号。王夫之批判“申韩之儒”的严刑酷法和诡谲心术。针对宋代以来“空谈仁义,实行峻法”’这种反人道的说法,王夫之直率地指出,主张严酷刑罚的人其本意并不是“恶恶之甚”而是为了“欲快其怒”,甚至可以说这种人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申韩法家。     

作为数个继承发展民本思想中的佼佼者,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清末维新派志士谭嗣同称王夫之的思想“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梁启超认为王夫之的《黄书》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同等价值,都蕴涵有“裁抑专制”之意;当代新儒家学者熊十力也在早年的著作《心书》中推许王夫之为“东方之孟德斯鸠”,认为“儒者尚法治,独推王船山”。这里当然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清末民初这批意图打破封建专制主义“铁屋”,为中华民族“凿壁偷光”的仁人志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周建刚  文字编辑:文婷婷  图文编辑:黄秀涛、李友皓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