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小史———大二读书小结

2021年06月06日 16:21  国学院      收藏

我的阅读小史———大二读书小结

结束了漫长的疫情等待之后,步入大二已经快一年了,在大二的初始,对《史记》列传部分有了一定的熟悉;再次拿起疫情期间无缘的《庄子集释》,逐渐摸索到了阅读这本书的门路;从春节至今,一直阅读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读书之路,如进桃花源一般,负箧狭行,直至今日,始有豁然开朗,步行坦途之感。

《史记》七十二列传是初读历史最好的部分。作者司马迁与其父司马谈都曾担任过太史公一职,“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父子二人不仅将太史公一职视为己命,更是拥有久远的历史使命感。《太史公自序》中说:”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司马谈正是因为汉武帝泰山之封,如此大事,却留太史公于洛阳,心中生急,背上生疮,忧愤而死。司马迁再为太史,续祖之业,却遭李陵之祸,身毁不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自不必说,写下百二十卷《史记》巨著,他列举诸多如孔子、屈原、吕不韦等,赞前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其实这句话用在司马迁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热爱历史的人也是展望未来的人。读《史记》,如看历史画卷,精气神在,但绝不是形容文学气质所说的那样多姿多彩。《李斯列传》记录了身为秦朝丞相的矛盾的心路历程,也在侧面反映了秦朝时期的鼎盛与灭亡,一个精美如器物的朝代在分崩离析之下砸得粉碎。历史容易让人缄默,转而感受太史公冷静而又结实的笔调,正是记录史实最好的风格。

  庄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是一方管理漆园的小吏。就是这样一个小吏,是道家学派的继承与发展者,同时庄子本人及其著说都很特殊,独立于百家之外。清代郭庆藩所著的《庄子集释》是阅读《庄子》的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初读《庄子集释》,由于知识储备单薄,无论如何也不得要领,难以理解难有思考,盛夏之时也曾因此伏案哭泣。后来才明白读《庄子》要与自己有关、与大志向大情怀有关,《庄子》本身才开始读时,亦有障碍:《逍遥游》声名是其一,郭象成玄英的注解是其二。初读《庄子》时,只觉水边的庄子与惠施如《红楼》之中的一僧一道一般,讲的都是与我毫无干系之事,但不忘《庄子》包涵着超凡的个人精神境界的力量,遂又拿起书本,逐渐理解《庄子》边缘思想一二。

  苏轼少年读《庄子》,“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庄子》最是能劝慰人心,《大宗师》中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南华》被说成是一本怒书,对心有愤懑者实是一副良药,但难以比肩庄子的漆园之叹是天下之叹。在刚进入《庄子》的世界时,读者容易偏向寂寞无为清净之态,养中和之心,这便是从状态上靠近《庄子》之淡泊,容易养平静之心。再读《庄子集释》,不免觉得成玄英的补注有单一重复之嫌,所以再读时只看《庄子》原文,感觉已然足以,大有裨益。

  《知北游》中的“知”所说的其实是智慧,把智慧比喻成一个动态的人或物,在天地之间不断循环往复,不断追求寻找着真理,寻找着智慧,寻找真正的道。读书亦是如此,就应当像“知”一样,不断云游,认清自己进而敢于否定自己,直至自己变成带有智慧的人。

  《庄子》与《史记》都有共同之处。对于中国古代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的人来说,直抒理想的最好方式便是参政,如果不能实现,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著书立说是第二,把自己带有的政治倾向写进著作里,是庄子与司马迁的选择,孔子游历多国不用,返回鲁国整理六经也是如此。

  比之庄子、司马迁年代更早的《左传》,是记录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更为古雅,记录的是先秦时期真正的贵族,反映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概况。《左传》语言简明,但是所表达的故事与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左传》的记录中能够看出先秦时代非常注重“礼”,“礼”不仅是政治的外衣,更是各国治国理政的精神内核。《左传》也讲究“仁”与“君子”:期盼邻国之祸是为不仁,唇亡齿寒;”怒而不作乱,是谓君子矣“,”修己而不责人“。

  如今已是孟夏时节,《左传》阅读稍稍过半,心中光明,深感读书之路令人心安。我的阅读小史是一个积累然后再纠正洗濯自己的过程,曾在经部概论的课堂上听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先读《史记》,再读《庄子》,再读《左传》,如果还有时间就读读《国语》,这样一来,本科毕业便就是最好的文科生。”当时还是疫情期间的网课,我听到这句话感觉大受震撼,这便是我毫不修饰、最直接的理想,猛然之间拥有了这个途径,心中许之,誓要完成。初开路径之时,道阻且长,是有很多困难,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如今碰到困难,也乐意一一化解,未感迷茫,只是这一条路,指向已经很明显了,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读历史,读经典,就像拿着一盏微弱的油灯,在刻着古文的石壁上摸索,保持一种求知求善的精神,最终抵达的应该是如杜预在《春秋左传序》当中说的那样:“读书如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