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期末考试不认真听课、期末考试前开始疯狂去图书馆临时抱“佛脚”、期末考试后马上忘光,这也许是一些大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冰火三重天”态度。九州·体育国学院2015级学生秦仪却将期末闭卷考试答卷,答成一份引用文献丰富、论述完整细致、有很强史学基础的答卷,任课教师周建刚研究员认为答卷质量堪比小论文。
1 周建刚研究员在阅卷时发现,在她的答卷中对各个问题的分析条理清晰、引用文献丰富。在阐述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时,对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的观点复述清晰明了。在论述田余庆《论轮台诏》一文的观点时,对田余庆、内藤湖南、辛德勇、游逸飞等史学家的成果均有一定了解,引用文献丰富,论述完整细致,有很强的史学基础。在论述中国古代宰相职能的变迁时,引用了祝总斌先生的论著、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迁史的简述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几乎就是一篇小型论文的规模。
2 周建刚研究员为学生们取得的较大进步感到高兴。他表示,国学院创建两年以来,同学们刻苦学习,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学生自发在教室晚自习读书,同学们进步也很显著,许多同学都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从他任教的《中国史学》和《史部概论》这两门课程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取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
3 特别是秦仪同学,她的试卷初读之下,让他感到十分惊讶。经粗略进行统计,秦仪同学在试卷中引用了七八种不同文献,对试卷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在给15级学生上课时,讲过一些当代的史学名著,但祝总斌先生的论著他并没有推荐过,这是秦仪同学自己课余阅读的。这也是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就是同学们能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够在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自如地航行。在15级的同学中,还有很多和秦仪类似的学生,他相信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得心应手。
4 周建刚研究员在肯定同学们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说,人文社科之学,最主要的是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为人们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更高远的理想,更为光辉明亮的价值观念。这一切都离不开读书,但也离不开生活。读书并不仅是记诵,而是在记诵的基础上反思,不但要反思传统,同时也要反思当下,反思他人,也要反思自己,否则就无甚意义,如清代人所讥讽的考据学,仅仅是“汩没性灵”而已。他提出国学院的同学们在读书上下的功夫很多,但肯于切实反思的恐怕还不多,他希望大家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让读书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明末东林诸生“一堂师友,冷风热血,荡涤乾坤”,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风范。他就以一副明末东林书院的对联送同学们与同学们共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 据张京华教授介绍,秦仪字爰翙,号闻韶,平日里她言行有法,仪容可敬。国学院二楼有个小阳台,张京华教授研究室的窗户就在阳台旁边。他发现秦仪每天来得最早,在阳台上念英文。张京华教授查阅了秦仪的考试答卷后也深感欣慰。他说,自己是文科出身,但从来不过度重视标准化的闭卷考试。“谁能分清一份试卷应该是88分还是89分呢?”北大的传统,早先也不急于出书,在他读书的时候,历史学系的教授们都不出书,只能见到内部印刷的四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后来开始出书,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1989年初版,差不多是最早的出版物了,同时也是公认最难啃的学术著作。老先生们捻须推敲,惜字如金,没水分,所以难读。
魏晋这段历史,从陈寅恪、汤用彤、周一良先生一路下来,号称艰深,是史学界公认的。建刚教授的这份试题,几处都牵涉到《东晋门阀政治》,而秦仪能把此书的要点,梳理得井井有条,记忆得巨细不遗,“难得难得,后生可畏!”他表示:“建刚教授是治哲学的,我是学历史的,到了国学院,建刚教授教历史课,我教哲学课。最近听说建刚教授推荐学生读宫崎市定的历史论著。宫崎新译出的书有《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市定中国史》,而《宫崎市定论文选集》尚是文革前1963年出版的,也可以说是‘穿越’了文革的,其宏观视野,非常人所及,和田余庆先生的书又是别样风格,但也都在建刚教授的视野中,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治学趋向!”
图文编辑: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