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形式与境界
民国间学者撰写文学史,曾以“演进史”(陈钟凡、郭绍虞有单篇论文)、“进化史”(谭正璧有著作)、“发达史”(谭正璧有著作)、“发展史”(蔡慕陶、刘大杰有著作)题名。
譬如“盛唐之音”、“盛唐气象”之概念,其中既有断代的含义,又有境界、形式的含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进化?
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汉诗以五言为主,唐诗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尤重七言。就格律而言,四言当然不比五言活跃,五言又不比七言活跃,乃至七言又不比长短句活跃,长短句又不比话本、杂剧活跃。林庚先生指出,七言律诗的平仄和节奏更富于变化,因之出现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确实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步的。
《四库总目提要》云:“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余也。”“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顾炎武《日知录》:“《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凡此皆为形式的变化。
但形式和境界可以无关。“王国维氏《录曲余谈》谓元曲之妙千古无比,而作曲者胸中之浅陋亦千古无比。”[1]
有内容,有形式,有境界。内容是一个变量,与日俱新,变动不居,一代有一代之内容。形式是由简而繁,“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境界上则由诗而词而曲,由尔雅而趋俚俗,正是退化。形式是持续进步,境界却是持续退步了。古人认为文学是退化的,清明不如两宋,大宋不如大唐,唐宋不如魏晋,魏晋不如两汉,两汉不如周秦。境界上、气象上,纯元贞素上面,文学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盛唐之音不如魏三祖之风骨,魏三祖之风骨不如《十九首》之朴茂,《十九首》之朴茂不如《离骚》之深清,《离骚》之深清不如《诗三百》之平淡。最高境界终属《诗经》。《诗经》十五国风其内容取材是最民间的,其感情意境是最平淡的,其音韵形式是最简单的,但它的境界却是最高的。白茅纯束,朱弦疏越。《诗经》是第一部作品,也是后世无法超越的作品,这一点不可用进化论的观念加以衡量。古人所谓“复情以归太一”,只有《诗经》当得起。
[1] 刘咸炘:《文学述林·曲论》,载黄曙辉编校:《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