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老师讲国学,濂溪书院话濂溪。昨日,国学院张京华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濂溪故里,与道州濂溪书院联手,共办“国学经典讲读”活动,给近百位中小学生讲述濂溪先生生平事迹,讲读他的传世经典之作...
濂溪故里的故事
一、 濂溪保的故事
周濂溪先生是湖南永州道县楼田村人,宋代为荆湖南路道州营道县营乐里,称为濂溪保,又称楼田保。
周濂溪祖上世代居住在濂溪之畔。周濂溪出生在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后人敬仰,尊称之为“濂溪故里”。
楼田村左为龙山盘踞,右为豸岭蜿蜒,后立道山翠障,前有沃野无垠,而澄澈见底之濂水当中流出。村中明清古民居尚有保存完好者,幽深小巷,青青石板,沉稳古朴,安然大气。安坐于村,环首四顾,目光所及之处,皆为佳景。远处山岗之间,晴岚雾气, 氤氲蒸腾;近处村落周围,林木修竹,风神清朗。田野之中时有白鹭款款而飞,村舍之内偶闻鸡声狗吠。同为道县人的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即在游览此景之后,拈出“濂溪八景”以赞之,亦可见当地景物之一斑。
濂溪本为水名,是潇水的一条支流。濂溪清澈,溪上有桥,桥上有亭。据传周濂溪年少之时即志存高远,常常游钓于濂溪桥上,吟弄风月于濂溪亭中。事隔数代之后,里人犹言此事,常常津津乐道于人。而对于在家乡的少年时光,周濂溪晚年仍思之忆之不止,这从他的《石塘桥晚钓》一诗中可以显见: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 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到了晚年,周濂溪寓居江西浔阳,爱庐山胜景,而又因清贫无以归,故构屋庐山莲花峰下,且将屋前溪水亦命名为濂溪,以志不忘故乡心。
二、 含晖洞的故事
嘉祐八年(1063),周濂溪任永州通判,致函给营道县,委托县官协助管理田产,用作祖祠的供奉。
治平四年(1067),周濂溪曾回乡扫墓并料理家事,在道县含晖岩留下石刻,写道:“周惇颐、区有邻、陈赓、蒋瑾、欧阳丽,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道州含晖洞。”
到了南宋,学者们寻找到他的故里,找到他在道县含晖岩留下的石刻,并且也看到道州官衙档案内保存的他的书信,上面有治平四年的官印。核验无误,于是在景定四年(1263), 宋理宗亲题“道州濂溪书院”匾额,周濂溪祠堂列入道州名胜。
道州知州杨允恭谢表说:“眷是舂陵,实其乡国。田园数亩,元丰之书契尚存; 林壑一丘, 治平之题墨犹在。”
“元丰之书契”指田产的契约。“治平之题墨”指含晖岩的题记。含晖岩的石刻应当是周濂溪在故乡留下的最直接的一处实物。 因此,古人评价周濂溪,有“出于舂陵”、“崛起舂陵”“崛起南服”之说。 南宋朱熹《韶州学濂溪先生祠记》说道:“宋兴,九疑之下,舂陵之墟,有濂溪先生者作,然后天理明而道学之传复续。”
明代章潢《九疑濂溪月岩三胜图总叙》说道:“舂陵古零陵郡,山川之形胜有曰九疑,曰濂溪,曰月岩。九疑,舜帝所过化也;濂溪,元公所毓秀也;而月岩,又元公所悟太极之至妙者也。”
到2015年,楼田村重建了周敦颐故居和周敦颐纪念馆。2017年,楼田村重建了濂溪书院暨濂溪祠。
三、 圣脉泉的故事
道山、圣脉泉在濂溪故里道县楼田。楼田村左有龙山,其形蜿蜒如龙; 右有豸岭,崖石奇岈,其状若豸。中为安定山,又称道山。山下出泉,清泠莹彻,如飞霜喷玉,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清洁味甘,即濂溪之源,古称“圣脉泉”。常有一条银白色的水线,自泉根上浮现而出,渐渐将泉水分为阴阳各半。清初许日让有诗云:“山根活水静成渊,不作人间第二泉。一自派分伊洛去,千秋遗泽任流连。” 古人在圣脉泉上建有本亭,以东建风月亭,沿流而东建濯缨亭,再东即为周敦颐故居, 建有祠宇家庙。南宋魏了翁《道州建濂溪书院记》说:“营道西十八里为濂之源,又东流二十里为濂溪保。”南宋邹敷《游濂溪祠并序》说:“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盖周茂叔先生之居也。”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已将“形胜·濂溪”、“古迹·周濂溪祠堂”列为瞻仰、吟咏的名胜之地。
“形胜·濂溪”条目写道:“濂溪在州城西三十里,周茂叔故居也。” “
古迹·舂陵濂溪、九江濂溪”条目写道:“濂溪在道州营道县之西,距县二十余里。先生既不能返其故乡,卜居庐山之下,筑室溪上,名曰‘濂溪书堂’。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濂溪,吾乡之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间,及寓于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
“古迹·周濂溪祠堂”条目写道:“周濂溪祠堂在州学,胡铨为《记》。淳熙重建,张栻为《记》。”
“人物·周敦颐”条目写道:“周敦颐字茂叔。神宗时为广东运判,以疾,上南康印以归,居九江濂溪,名‘濂溪书堂’。有《通书》、《太极图》等书,倡明道学。程珦与之为友,珦二子颢、颐,闻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学,慨然有求道之志。”
圣脉泉旁石壁上,刻有“圣脉”二字,为明代道州知州方进书写。又有“寻源”二字,相传为周濂溪后裔、世袭第二代五经博士周绣麟书写。道山高崖上,有两处“濂溪”大字榜书石刻,一为永州知州黄焯书写,一为道州知州方进书写。世事易变,江山不改,濂溪故里保存至今的标志性文物便是道山“濂溪”石刻和圣脉泉。
图片来源:周平尚
图文编辑: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