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平尚
打卡地点:道县
打卡时间: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
楚国公欧阳玄像
欧阳玄《圭斋集》
一
永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似乎天生就是一片自带光环吸引名人前来打卡的神奇土地。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阅尽人世间繁华与沧桑的永州大地,迎来了一对特殊的父子——浏阳欧阳氏的翘楚欧阳龙生和欧阳玄。不得不说,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浏阳欧阳氏族名人与永州结缘。
浏阳欧阳氏族是一个显赫的文化氏族,从宋代至今,人才济济,绵延不绝,对湖湘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阳玄,字元功,号圭斋,生于至元二十年五月,卒于至正十七年十二月(1283年5月—1357年12月),祖籍分宜县防里村,后迁湖南浏阳,为欧阳修之后裔,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人称“一代宗师”。欧阳玄侍奉元朝五任君主,三任成均,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编修《皇朝经世大典》《四朝实录》《辽史》《金史》《宋史》,撰《定国律》《选格序》,他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元代中后期所有重大的史学工程,可谓毕其功于一役,欧阳玄的一生见证了元朝的短暂中兴到逐渐没落。
欧阳玄在文史哲方面有所建树,一方面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晶,另外一方面是来自儒学家庭氛围的影响,欧阳氏家族浓厚的理学家学渊源对欧阳玄的成长具有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阳玄出生于这种理学之家,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了一代宗师。
欧阳玄出身儒学名门世家。据宋濂所撰《欧阳公文集序》载:“其先家庐陵,与文忠公修同出于安福令之后。”欧阳玄曾祖父欧阳新以经学著称,曾任岳麓学院讲学,岳麓书院是宋以来理学研究之一方重镇,与族人欧阳守道交往甚密,理学家风代代传。欧阳玄祖父欧阳逢泰,在其父欧阳新卒后,被欧阳守道推荐于当道,被荐为潭州学录,经术行业,师表一方。逢泰擅长辞赋,体裁务为典雅,每一篇出,士必争学之,由是湘赋与闽、浙颉颃。
欧阳玄父亲欧阳龙生,字成叔,宋末元初浏阳人,欧阳逢泰子。少从醴陵田氏受《春秋》三传,试国学以《春秋》中第二,宋末隐居浏阳白云庄17年。浏阳旧有文靖书院,为宋儒杨时讲学之所。元初废科举,轻学问,书院圮废。后复科举,礼部派使者至浏阳修复文靖书院,以龙生为山长,后任道州路教授。据《元敕赐翰林直学士亚中大夫轻车都尉追封渤海郡侯欧阳公神道碑铭》记载:“今浏阳升中州,例设教授师席初筵须宿儒硕望,启迪来学。宜移教其邦人,便朝论,是之,改浏阳州儒学教授……科场既辟,进士辈出。实公权舆之,迁道州路教授。道介两广,或以为远。公曰:兹为周夫子之乡,何远之有?至官,郡庠邻濂溪书院。公定规约,朔望谒宣圣毕,教授率诸生谒濓溪祠。”欧阳龙生一生以教育学生为己任,他恢复文靖书院,选优秀的学子亲自教导,学生很多都中了进士,这都是他的教育之功。尤其是他对周敦颐的崇拜与喜爱,不远千里赴周夫子之故乡改任道州路教授。
另外,欧阳玄的母亲对其理学启蒙影响也是深远的。据危素所撰《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监修国史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记载:“母冀国夫人李氏,贺州签书判官厅公事某之女,读书能文,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生母李氏对欧阳玄的从小理学启蒙教育可谓居功至伟,对母亲的理学启蒙回忆尤其深刻,在《题子美寻芳图》中这样写道:“吾年三岁声吾伊,慈亲膝下教杜诗。如今蟫蠧三十载,梦寐欲见终无期。”生动描绘了慈母从小理学启蒙教育的场景,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督促欧阳玄博览群书,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另外诗歌还表达了欧阳玄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此可见欧阳玄对母亲的感情之深,足以感天动地,以至于在母亲去世之时“哀毁致疾”。
在这样的家学浓厚的氛围下,欧阳玄学业精进。据元史《欧阳玄传》载:“欧阳玄自幼聪明,八岁时就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由传记可见,欧阳玄自幼聪明,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就懂得写文章。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成为天下第一,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以学生的身份拜见使者,部使者让他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进一步跟随宋朝遗老学习作词章,下笔就能写成文章,每次参加乡学考试总是位居前列。二十岁时,闭门读书几年,没有人见到过他,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
二
欧阳玄的快速成长,让欧阳龙生甚是欣慰,对他的成长期盼甚高。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欧阳玄二十五岁。据危素《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监修国史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记载:“十一年,公生之日,集贤公为词以寿之,期待之意甚远。集贤公迁道州路儒学教授,公实待行。道为周元公乡里,儒风尤盛,公日从诸先生游,学力锐进。境内胜概,题藻殆遍。”
公元1307年,欧阳玄跟随其父正式来到永州打卡。道州是周敦颐的故里,理学之风尤盛,欧阳玄跟随父亲上任,在道州跟随诸多理学先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力突飞猛进。爱好写文章的欧阳玄,还将道州的名胜古迹题写殆遍。不过最令人惋惜的事情就是,欧阳玄的著作大多毁于流年战火,传世的只有部分著述,在现存的《欧阳玄全集》里难觅有关道州的精美文章,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欧阳龙生为庆祝欧阳玄二十五岁生日,特作词《沁园春》以示期盼:
玄子来前,还忆汝,今朝初度时。
是吾家几世,书香阀阅,我翁畴昔,心地坦夷。
宅相伊何,泛红老子,汝母慈仁有儿。
如今恨,倚门人去,和胆为谁。
丈夫七十何为。
算三十功名已是迟。
要经天纬地,拓开实用,嘲风弄月,省可虚词。
我亦平生,卮言徒费,犹酌檐花向九疑。
团栾好,待老吾泉石,留汝钟彝。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欧阳龙生对欧阳玄期盼极高,希望他能功成名就,但当时元朝廷还未开科举,欧阳玄待在道州紧随其父研读经史文章,夯实功底。当年,虞集之父虞汲教授于潭,每每见到欧阳玄的文章,都不禁拍案叫绝,将欧阳玄的文章编成卷快马加鞭邮寄给在京任国子助教的虞集。欧阳玄人虽还未去京师,但名声早已在京师流传开来。
世事总是充满无常,这首饱含父爱深情的词《沁园春》被欧阳玄珍藏于衣箱中,却于公元1312年被下人取箱洗衣的过程中不慎遗失,欧阳玄苦寻多日未果,自责悔恨未能保留珍宝而难过。直到公元1336年,欧阳玄侄子在整理旧物时,无意中又找回该词,连夜写信告知在京城的欧阳玄,失而复得珍宝的欧阳玄奉词喜极而泣,将此词失而复得的经过写成《沁园春跋》,以纪念此事。
大德丁未,玄贱生之日,先公祝之以沁园春,玄受而藏之。第年少家贫,性亦疏散,房中唯有一败箧,以绳约之,箧中无所有,又以纸外护之甚严,暇日时复展玩。明年戊申,不幸先公弃捐,自是见辄呜咽,殆不忍观。皇庆壬子,玄免先公丧,又二年矣。先公在时,所定谢氏,岁久不克成婚。继妣长沙郡君,谋为玄毕婚姻,而玄方游湘中。继妣老妮启玄箧,取故衣浣濯补纫,以俟新婚。老妮目不知书,箧中文字,亦为所持去,此词亦在焉。玄归而求之,竟失其所,遍索十数日,无得,深自刻责,以为不能宝藏先人之训,遂为此生抱恨之大端。每至劬劳之日,则泣而识之,如是二十五年,屡尝吁之先公,冀阴相之,庶几复见此词,以无负付嘱之意。
至大元年(公元1308),欧阳玄二十六岁,继续跟随欧阳龙生在道州学习经史之学。其迹在《濂溪故居祠堂记》可考:“大德丁末、戊申间,玄从先君子冀国公典教是邦,岁祠故居,屡造其地……”
这一年也是欧阳玄伤心欲绝的一年,来永州打卡的第二年,父亲欧阳龙生在著书的过程中离世。据张起岩所撰《元敕赐翰林直学士亚中大夫轻车都尉追封渤海郡侯欧阳公神道碑铭》记载:“礼部晚岁,究心《太玄》,作律历,统元图书数十卷。因耗心,得渴疾,公泣谏不为止,未脱稿,卒。”据危素《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监修国史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记载:“集贤公卒,居丧毁瘠,扶柩以还,筑室墓侧,居庐三年。”欧阳玄带着青年丧父的沮丧离开了永州,从此再未踏入永州这片热土。
三
尽管欧阳玄在有生之年再未回过永州,但是他的心却与永州紧紧相连。尽管欧阳玄在道州所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是受濂溪理学之乡浓郁的理学思想熏陶,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欧阳玄形成了鲜明的推崇濂溪理学,以理学为宗、以史学为底、以学理见长的雅正之风。
至正六年(1346),欧阳玄六十四岁。这年冬天,欧阳玄作《道州路重修濂溪书院记》。“玄幼年侍先君子职教是邦,读书濂塾之侧。追忆往时来游来歌之地,因吴侯之请,则以旧闻于家庭者,附著于斯焉。”
这一刻,他的身心与灵魂再次回到永州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热土,思绪再次穿越回与父随读的美好时光。
欧阳玄作为元代的著名理学家,对濂溪先生的理学思想倍加推崇并加以继承。欧阳玄在《道州路重修濂溪书院记》一文中,对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谓斯言不出于《太极图说》《通书》可乎。孟子言天地之性,程子兼言气质之性,然后荀、杨、韩子之说俱废。气质之论原于周子,灼然无疑者也。且自《太极图说》《通书》行世,世之为儒者苟知读濂溪之书,无不获闻性与天道之言焉。假令子贡复生,当叹今之学者得闻斯言为幸。”欧阳玄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天道贯通人道的思想体系倍加推崇,认为世人读濂溪之书就能闻性与天道之说。欧阳玄还充分继承了宋代理学家的性命天道贯通之哲学观点,并加以发扬。欧阳玄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立场出发,将天道与人道之性情相互贯通,进一步用天道贯通了心性情。此外,欧阳玄对周敦颐的“师说”极力推崇:“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告诫师生“教者师道自树”,“学者善人自期”,做一个“真儒”。
当繁华落尽,世人才蓦然发现诸如欧阳龙生欧阳玄父子等历代名人来永州打卡所创造的雅事,犹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永州人民的血脉和基因,造就出永州特有的人文底蕴和超凡品格,形成了永州特有的文化品位,这也是永州经久不衰的“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
欧阳玄书法
元四学士画像
(转载自 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