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薛峰 杨中瑜
打卡时间: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
打卡地点:永州
陈遘(百度百科图片)
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个人的生命始终有限,大多数归于平凡,但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总会有格外明亮的那几颗,带来与众不同的光明。而相比于文人墨客,这种情况有时候在武将士兵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要直面生与死的考验,所以映照出最真实的自己。
陈遘就是如此,他的事迹不该被淡忘或忽视,他击碎了渺小与平凡,选择了崇高与伟大。
“陈遘,字亨伯,其先自江宁徙永州。”这是《宋史》卷四百四十七上的记载。
也就是说,陈遘的祖辈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永州人,而是从江宁(今江苏南京)迁徙至永州,具体由于什么原因,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他们来对了地方。此后的“千年打卡胜地”,又将因为陈遘这个名字,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度百科资料说,陈遘,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出生。其实这不对,因为与他在永州的任职时间与留下石刻的时间相悖。只能说,他的具体出生时间待考。
陈遘在永州度过了他完整的童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源泉。哪怕在日后漫漫的人生路途中,他也一刻没有忘记这些日子。
他不会忘记七岁时抓住的那只蝉,就如同抓住了整个夏天。
他不会忘记小伙伴们稚嫩的脸,想与他们一直快乐到永远。
在永州这片土地上长大,神美的山水给了他无与伦比的舒适感,温暖了他的一生。
对于少年的陈遘来说,这里是多么美好啊!不用担负人生的悲愁,可以寄情风景;在长辈的陪伴下学习儒家经典,闲时教清风识字,共明月读书;也逐渐立下了精忠报国的宏伟志向。
可以说,陈遘之所以能成为陈遘,与他在永州的童年离不开关系。也许如同一位长者般,永州告诉陈遘,无论如何,都不要对这个世界失去希望,要永远保持温暖和善意。
陈遘此后的言行举止,藏着他在永州度过的童年,他读过的书,他走过的路,他见过的人。永州没有馈赠给他什么,只是用古城的沧桑送了他一句话。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二
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世界的奇妙之处就是尽管能够猜中开头,却永远猜不中结尾。陈遘初次踏出永州,就一步登天,这年他才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金榜题名,那该多么得意啊!又该是怎样的一匹骏马才能载得动这份豪情,去看尽独为这群天才绽放的鲜花!
“知莘县,为治有绩,魏尹蒋之奇、冯京、许将交荐之。”(《宋史》卷四百四十七)。陈遘初知莘县,他在任职期间殚心竭力,政绩显著,得到了蒋之奇、冯京等人的推荐;继而为雍丘县令(今河南杞县),政绩亦著;朝廷正要提拔他,不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家丁忧。后来,陈遘升任为广西转运判官。
“蔡京启蛮徭地,建平、从、允三州,遘言:‘蛮人幸安静,轻扰以兆衅,不可。’京恶之,以他事罢归。”(《宋史》卷四百四十七)。
与此同时,太师蔡京主张征伐蛮夷之地,新建立起平、从、允等三州,与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交恶,这些首领不愿意继续向朝廷进贡,蔡京又想大举兴兵,而陈遘不愿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更为了维护北宋统治,便上奏言劝告:应以安抚为主,切不可轻言战事。
当时的蔡京如日中天,陈遘冒犯他,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惹得蔡京发怒,就将他贬归故里任职。
《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六为《陈遘传》
金贞祐二年(1214年)九叠文“中山府印”拓片(定州博物馆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遘回到故乡打卡。
陈遘事迹和诗文见诸文献的不多。康熙《永州府志》卷四秩官(上)记载:陈遘,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知军州事。
同时,据《永州金石略》记载,陈遘曾在永州淡岩留下一方题刻,内容如下:
朝请大夫郡守陈遘、朝请大夫通判蒋仅宜、义乡前监□张伉、军事判官时宥、县尉刘日章元丰八年乙丑六月十一日同游
功名富贵,过眼云烟。如镜中花,风中絮,水中月,但陈遘不曾有一丝后悔,永州也给了他答案。
永州之野的九嶷山,是舜帝的归葬地。回乡任职,陈遘少不了要去朝拜。
郁郁葱葱的舜帝陵,清清浅浅的濂溪水,都在告诉着陈遘藏匿于风中的往事。降级使用,难道能扫去陈遘心中永州的清风和明月吗?
天上月,人间月,负笈求学天上月,凭栏高处眼中月,月落山河有圆缺;
山间风,水边风,辞亲远游脚下风,圣贤手中翻书风,风吹浮萍有相逢。
慷慨去也,浩然归也。
《永州府志》记载,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周处厚出任永州知州军事。陈遘就是这时候调走的,他在永州任职约四年。之后,先任商州、兴元知府,又擢升给事中,任淮北淮南转运使。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陈遘每到一处,都留下好的政绩与口碑。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七记载:加龙图阁直学士,经制七路,治于杭。时县官用度百出,遘创议度公私出纳,量增其赢,号“经制钱”。其后总制使翁彦国仿其式,号“总制钱”。
也就是说,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遘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在杭州设立治所,江南辖制七路。为严格制度,增加税收,限制贪污,他创始了“经制钱”,其后总制使翁彦国仿照这种方法,创“总制钱”。这种财税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
杭州经过战争洗劫后,河渠受到了严重破坏。前任知州虽多次请示朝廷,开凿漕运,但终究因缺乏劳力和资金而未实施。陈遘上任后,下令召集真、杨、润、楚诸郡戍卒二万余人,仅一个冬季之力,就清理完旧有渠道,新开凿漕运三百余里,使杭州人饮水和航运困难得以解决。可谓亲解民间疾苦。
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
三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世人皆知雎阳城的张巡,称其为大唐风骨;也知钓鱼城,称其为“上帝折鞭处”;可又有几人得知陈遘这位喋血孤城的兵马元帅呢?
他的事迹,可谓听者感伤,闻者落泪。
陈遘性格鲜明,立场坚定,长期以来与蔡京不和,多次外任都与蔡京当政有关,但他同时也深得徽宗的信任。鉴于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陈遘奉命出任知府,并战死于任所。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陈遘任中山知府、兵马元帅,加授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驻守中山,实际上到了抗金的前线。
旌旗猎猎,战鼓雷鸣。
是年九月,金兵第二次大举南下,陈遘率中山军民坚守。金兵无法攻克,遂留下部分人马围攻,主力直扑汴梁,攻破汴梁外城,宋钦宗入金营议和被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金兵押解徽、钦二帝北上,经过中山府时,金人胁迫宋钦宗派光禄卿陈适(陈遘之弟)到城下宣读“谕旨”,诏令陈遘立即开城投降。陈遘站在城墙上对弟弟说:“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孥乎?”陈适哭着说:“兄但尽力,勿以弟为念!”
《零陵县志》中对陈遘的记载(资料图片)
兄弟齐心,忠诚爱国。
金人见陈遘不肯投降,恼羞成怒,继续围攻中山府。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河间府被金兵攻破,中山府屹立不降,成为敌后孤城。血雨腥风,彰显的是潇湘本色!
读过多少书,就敢说天下世道都是这样的?
见过多少人,就敢说男人女人都是这般德行?
亲眼见过多少太平和苦难,就敢断言他人善恶?
在如此情形下,有多少平时袖手谈心性的读书人敢于临危一死报君王?反而是毫不起眼的陈遘,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成为时代的逆行者。
常人也许很难想象战争的画面,伴随着生与死,铁与血,烟与火。
陈遘在金兵重重围困之下,坚持了整整三年,朝廷没有派来一个援兵,也没有支援一粒粮食。中山府的粮食早就吃光了,甚至没了草根树皮,宋军人人羸弱,手脚无力,握不住武器,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形。
这是何等的惨烈!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陈遘依然命令部下总管集合城内所有士兵,准备与敌人决战。但总管却抗命不从,陈遘只好将其处死,又派将领沙振前去。
沙振一直以骁勇闻名,但这次竟然也推辞不从,陈遘坚持派他前往。沙振非常恼火,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贪生的本能,让他瞬间产生了杀害陈遘、投降金人的想法。
一个将领一旦失去节操,肯定就是国家的悲剧。
沙振在身上暗藏利刃进入陈府,在厅堂上杀害了陈遘,又接连杀死其子陈锡和奴仆妻妾等共十七人。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陈遘抗金三年,没想到最后居然死在部下的手上,这注定是大宋的悲哀。
沙振变节行凶的场面,令人不敢想象。
陈遘遇害后,城内宋军失去主心骨,有人悄悄开门投降。
金兵将领终于进入了中山府,看到陈遘的尸体后,想起他的坚强,不由得感慨地说:“这真是南朝的忠臣啊!”
于是命人收敛陈遘的尸首,葬在铁柱寺。
可以想象,陈遘在征战的时候应该是不敢南望的,他也不能南望,因为他的身后是家国,在最遥远的南边是故乡永州。
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他只能握紧手中的宝剑,一往无前。
此剑抚平天下不平事,此心无愧天下有愧人。
四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想起来,始终无法明白,为什么最后坚守在中山府和金兵浴血厮杀的会是那个高高瘦瘦的小进士陈遘?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留下的不是陈遘,那才是真正的奇怪呢!因为陈遘是看遍永州的山水长大,受到永州的孕育,身上有着永州人的精神!
坚强,坚定;忠诚,忠勇;担负,担当;这就是陈遘。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看起来,陈遘似乎有些迂腐,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
是啊,如果遇见有人疑问,陈遘自己也会说是青袍“误”了自己,是永州“误”了自己。但那是心甘情愿的,正因为读了圣贤书,养过浩然气,身为永州人,陈遘凭什么不在那里?不在那里血战不退?不在那里捐躯赴国难?不在那里慷慨赴死?
如果有来生,陈遘也一定会从永州的书房走向中山府的战场!
因为在中山府任上,陈遘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据《嘉靖河间府志》载:“陈遘,性孝友,为人宽厚。徽宗时知河间府。每出行郡邑,必焚香祈天,愿不逢含浊吏。”
《直隶定州志》如是记载:
中山受围三年,城中粮绝,人皆羸困不能执兵。知府陈遘呼总管使尽括城中兵击贼,总管辞,遂斩以徇。又呼步将沙振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辞,遘固遣之。震怒且惧,潜衷刃入府。遘妾定奴责其辄入,振立杀之,遂害遘于堂,及其子锡并仆妾十七人。长子钜以官淮南获免。振出,帐下卒噪而前曰:“大敌临城,汝安得杀吾父?”执而捽裂之,身首无余。城中无主,乃开门出降。金人入见其尸曰:“南朝忠臣也。”敛而葬诸铁柱寺。
一个人的心里轨迹,往往寄托于文字。
尽管现在已经不知道陈遘写过多少诗歌和文章了,但可以知道,他自己最满意的诗歌和文章是写在国家的山河上,写在中山府的城头上,用生命写下的赞歌,最动人心魄。
述怀
不觉霜飞上鬓毛,引杯看剑兴犹豪。
胸开万古天风荡,目拭三山海月高。
投阁羞称扬子易,啜醨爱读楚人骚。
媕婀莫遣无生气,支住乾坤在我曹。
即使身为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哪怕鬓毛飞霜,那又何妨呢?我陈遘仍然可以引杯看剑,兴致勃勃,胸中藏万古天风,眼里有三山海月。我追随着先贤的脚步,上下求索。谁说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谁说蚍蜉撼树谈何易?可笑不自量,我说蚍蜉撼树最可敬!支住乾坤的,终究是我辈。
莫道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
五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不明白是什么支撑了陈遘能在生死边缘坚持三年?
不明白陈遘柔弱的肩膀为何能够承担那么多责任?
不明白陈遘站在城头直面苦难的时候有没有害怕?
想起来应该是没有的,当黑云压城的那一刻,或许手握宝剑的他十分平静,看不见任何悲色,听不见任何哭喊,唯一留下的,只有心头涌上的八个字,那是年少时永州说给他听的“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所以,陈遘从来没有绝望,更别提后悔,当他勇敢踏出反抗的第一步之时,来自古城永州的力量就支撑着他,这是陈遘的根与魂。
是啊,即使到了喋血孤城的那一日,哪怕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听懂他的诉说,他也并不孤独,毫不伤心,因为他感受到从永州吹来的那缕春风,一如年少时。
陈遘也终于要化为春风了,吹回永州,看遍山水。
(转载自 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