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19日,来自安徽社科院的王树森老师和四川社科院的王永波老师,即“二王”,在张京华老师、周建刚老师、傅宏星老师、彭敏老师、敖炼老师、林云鹤老师、侯永慧老师、周欣老师即“八司马”的陪同下访问国学研究院,并带给国学研究院的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游走在府县之间的李白
王树森老师是一个很可爱、和蔼可亲的老师,他总是笑眯眯的向大家娓娓道来。
在王树森老师眼中的李白是这样的:李白的人生走向与文学创作,均受其地方经历的深刻影响。李白对于个体功名的追求,需要借助地方府县的推荐之力,对于王朝命运的体察判断,离不开地方府县提供消息。因为地方行政体系持续救援,尽管选遭离乱,李白的基本生计得到保障,精神上也能实现安顿。长期在地方上游走,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打开一片新天地,推动了其诗歌境界的升华。唐代地方官员,从多角度建构李白的正面历史形象,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经典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白的地方经历表明,一个成熟的地方行政体系,以及有基本文化辨识度的地方官员群体,能够对保护文学与文化起到正面作用,对于文人而言,是否善于与地方官员相处,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的成就与器局。
王树森老师不仅仅讲述了李白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而且还分享到了自己为什么会研究这个话题、自己写论文的艰难过程以及教我们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游走在府县之间的李白》这一论文,王树森老师前前后后改稿无数次,其中三四次推倒重写,可见王树森老师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
唐代郎官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王永波老师畅谈了《唐代郎官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他首先介绍了何谓郎官,唐代郎官是指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以及左右司的郎中、员外郎。然后介绍了唐代郎官的数量和职权,郎中有二十四司、左右司郎中各一人,某些重要的司如吏部司、兵部司、考功司等设置郎中二人。基本规模在三十人左右。从五品上。员外郎各司基本配置一人,少数在两人。吏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各二人,如基本规模在三十人左右。从六品上。两者规模在六十人之间。其次分析了唐代诗人任职郎官的情况,讲述是否担任过郎官是唐代诗人日后官位显著的分水岭。担任过郎官的诗人基本上都当了大官,没有担任过郎官的诗人长期在七品、八品的官位长期徘徊。最后讲述了唐代郎官的诗歌创作,唐代郎官的文学创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朝廷起草各类诏令文书,一为郎官在任期间的诗歌创作,这部分作品更能体现唐代郎官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才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王永波老师在最后还给大三考研的学生们送来了一波福利,不仅宣传了四川社科院招生情况这一重要消息,还向有意考研的学生们提供的自己的微信,在这里也祝愿大三的学姐学长们能多多上岸。
文案 | 赵雅文
排版 | 汪佩瑶
图片 | 国学院师生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