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与思想同步开拓的书院游学之旅
暮春之际,国学院开启了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游学活动,虽只有短短四天,但收获颇多。
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理学大家朱熹曾在此传道授业、制定教规,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东亚诸国,誉享海外。
4月25日,下午两点,抵达白鹿洞书院延宾馆。安顿好住宿后,我们换上儒服,先去春风楼拜见韩国训蒙斋古堂先生,“双手并拢交叠,掌心朝内。俯身推手,双手缓缓高举齐额,拱手肃立。”并不复杂的动作,便是揖礼。而揖礼,又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在这里,我们用揖礼向古堂先生问安。而在国学院,每周一的早晨,我们也会向老师行揖礼。晨读完之后的师生相见礼,是我们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也是我们在新的一周,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从古代到现代,简单的礼仪,仍然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法。
随后就是身着儒服去白鹿洞书院明伦堂上课。老师给我们都发了《白鹿洞书院讲读资料》,负责上课翻译的韩国田炳郁先生,是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告诉我们这份讲义是古堂先生为了这次白鹿洞讲学特地编纂的,可见古堂先生对此次讲学的重视,先生也说了他能在朱子曾讲学的地方给我们讲学,很是开心以及重视,希望我们能在接下来的几天好好学习。在后面的几天内,我们不间断的学习了朱熹的《玉山讲义》,《孟子》中的《性善章》《有余师章》,以及《性理大全》的节选片段。
先生首先讲的是《玉山讲义》。《玉山讲义》的内容,朱熹第一次在玉山草堂书院讲,后又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讲说,是将两次讲学内容进行归纳而形成的讲义。《玉山讲义》比较口语化很好读。古堂先生会先诵读一遍再进行讲解,语音的缘故,我们听起来有点吃力,但大抵能够知道先生讲到了哪里,或许中韩语言还是存在许多互通性,韩语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我们能够感受到古堂先生讲课时由内心散发出的愉悦,他仿佛与书本融为了一体。授课结束,古堂先生还会将所讲内容吟唱一遍,只见先生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双手飞舞,让人离不开眼,仿佛眨巴眼就会错过精彩内容。
古堂先生也会用中文板书给我们看,其中讲到了“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这与前不久张京华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讲的内容不谋而合,当时我特别激动,感叹理学正传不仅传承下来了,后世学者对朱子的思想也有正确的理解!我在课上所学良多,也非常敬佩和感谢古堂先生不远万里来到白鹿洞书院给我们讲学。在课上,古堂先生给我们讲解了许多,如孟子曰仁义,而孔子只曰仁,“但于一理之中分别出来耳”,是孟子在孔子之上又仔细说明;性即是仁义礼智信等。
第二天,4月26日早上6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为的是参加奉审礼。奉审礼,一般在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举行,是较为简单的儒家祭祀活动。虽说是简单的祭祀,但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着严格的步骤。赞礼引导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大家整齐排列,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步。在祭祀中,我们行的是跪拜礼,表达对孔子和朱子的敬意。《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在书院的四天时间里,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学会几个行礼动作并不是真正的明礼,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知礼、明礼,将礼仪文化传承下去。
此后几天的每日早晨,我们都会去春风楼向古堂先生问安,作揖礼,先生立于春风楼前,对我们寄予厚望。古堂先生告诉我们:南宋时朝廷热衷于建寺庙,对书院不太重视,是朱熹用自己的薪资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书院是古代读书人学习的地方,古堂先生希望大家早起于此并有朗朗读书声。我们有些惭愧,不觉微微低头,有幸来于此,实在应早起诵读儒家经典啊!
到了庐山,怎能不上山一游!韩国训蒙斋师生、南昌大学师生以及国学院师生一行人,浩浩荡荡的爬山活动被列入行程。庐山美景自古便被称赞,流水地貌的确极为壮观,撼人魂魄,越往上,水雾交加,伴随着风吹向行人,由于单穿一件短袖,不一会便有些瑟瑟发抖,按理来说,年轻人体力应该不错,可是我已经攀登得有些疲惫,却看到古堂先生神采奕奕,状态极佳,最有趣的是,途经一处小瀑布时,古堂先生活泼的踩小石块过去,把石块当作天然的蒲团,席地而坐,在享受自然的过程中也凹起造型来,任由我们这群“小迷学生”拍照,古堂先生真是极为亲切可爱!
柳昇勳先生的书法之名,在国学院早有耳闻,今有幸见面,我们有幸求字。柳先生很是爽快的答应了,丝毫没有架子。
夜晚,大家来到春风堂,将自己事先写好的字交给柳先生。接下来,便是柳先生大显身手之时。只见其展纸,提笔,润墨,动作一气呵成。我们在一旁观摩,满是敬佩之色。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一副作品便是完成。“宁静致远”四个大字气势如虹的立在宣纸上,让人赞叹。柳先生之美名,名副其实。
4月27日,是游学第三日,在结束相揖礼的简短练习后,我们随古堂先生一行人开始了下午的行程,濂溪墓是此番的第二站。有幸此前去过道县濂溪故里,此时再看濂溪墓,别有一番感受。我身边的一切与濂溪先生息息相关:国学院院外小池名为“小濂溪”,有亭名为“光风霁月”,院内一楼有周敦颐纪念馆“濂溪书院”;国学院亦是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及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同时院内师生每半个月去一次道县濂溪故里讲学。
濂溪墓的陵园正中便是莲花池,池上架着小小的状元桥,周围有新修的石栏,此次前去正好赶上莲花开花的季节,小小的莲花池中布满绿叶,星星点点的白莲,恣意盎然。
池子的左边是爱莲堂,右边是濂溪祠;其上便是台阶,其两侧各有一座碑牌,左边是为“千古沧桑濂溪墓”,右边是为“盛世修文颂濂溪”;再往上则左为爱莲亭,右为霁月亭;台阶的最上方则为濂溪墓,濂溪墓实为周敦颐与母亲、妻子的三墓合一。
站在此向远眺望,望着远处一座又一座的山峰,直叫人通体舒畅,心境开阔。
离去之前,大家由古堂先生带领,向濂溪先生行跪拜礼。一级一级台阶往下,带着些许遗憾,此次游学来到此地,已然算是幸运,只是不知下次再来又是何时。尽管生在江西,但十九年来,却也是头一回来白鹿洞书院、观濂溪墓,期间怀着期待,也夹着丝丝熟悉。
4月28日,最后一节课上,古堂先生赠予每人一本训蒙斋影印的《五贤粹言》以及先生为纪念此次讲学写的《赠序》,同学们轮流来到先生跟前,行礼,接书,鞠躬,归位,一气呵成。礼赠完,古堂先生便解释了他写的《赠序》,先生曾言“道丧于中国而求之于蛮夷”,他告诫我们,不要将中国传统丢弃,望我们能将儒道复兴作为己任。复兴儒道真真是任重而道远,然诸生自当弘毅,定当努力。回想起这几天与古堂先生的相处,先生在和我们交谈时总是面带微笑的。刚到白鹿洞书院的那天,他还亲切的向我们询问着国学院里其他老师的近况,仿佛是我们的亲友一般。和我想象中的老先生不一样,古堂先生很开朗,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合影的时候,我们一群小辈纷纷做着用手指“比心”的姿势,看到这样的我们,古堂先生没有表现出不适,反而是仿照着我们摆出了一样的姿势。离别之际,古堂先生将我们送到了白鹿洞门口,听完先生教诲,陈微老师向先生行了跪拜礼,诸生向先生行揖礼,与先生虽只相处了四天,但情谊却是不能以时间衡量,古堂先生已是红了眼眶,大家也都舍不得这里,舍不得古堂先生,登上大巴,向先生挥了挥手,以示告别。
“人生何处不相逢”,期待下一次的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