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生命中最美的旋律

2018年06月22日 19:38  国学院      收藏

杨燕淑老人,女,出生于1935年1月30日,湖南省宁远县平田村人。其父系九疑琴派传人杨葆元,其祖父为九疑琴派创始人杨宗稷。  

6月6日,在世界非遗日来临之际,九疑派古琴第四代传人、九州·体育国学院古琴教师欧阳平彪一行三人赴北拜访了杨燕淑老人家。  杨燕淑老人说,抗战前,全家居住在北京宣武门外丞相胡同四十三号。其中北房是杨宗稷先生卧室,堂屋为杨葆元先生教琴室,自己和哥哥杨燕增小时候就是在这里跟着父亲学琴,小的时候家里就时常飘荡着古琴的旋律。学琴时,父亲坐在中间,她和哥哥一人坐一边,如果不好好学琴,父亲就会拿着笤帚打他们,如果没背好琴谱,就会在佛堂面前罚跪,等弹得可以了,才可以吃饭。杨燕淑老人回忆,小时候因为没有好好学琴,性格严毅的父亲不仅不给吃饭,还会挨打,后来母亲不忍看她挨打,改为罚抄琴谱,因此杨燕淑老人从小写得一手端正的小楷。    

后来,全家从丞相胡同搬至北京东城,靠收租金和做小买卖过日子。日本投降时,抗战胜利后,杨葆元先生受聘为北平广播电视台传音科科长,全家搬至麻花胡同。  解放后,杨葆元先生调离北平电视台,被聘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并当选为政协委员。当时家中珍藏着杨宗稷先生所著《琴学丛书》全套雕板,杨葆元先生将其交付给了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后由研究所交付给中国书店,这就是近年来多次宣纸刷印的《琴学丛书》的由来。   

杨燕淑与北京铁路运输分局同事合影  杨燕淑老人年满16岁以后,便参加工作,养家糊口。老人回忆,初中毕业后,她就开始工作,考了四个地方,最后考上铁道部门,分配到北京西直门站。由于字写得好,被安排在北京列车段当列车员,1953年提拔到北京铁路运输分局车务科,任助理计划经济员。管理劳动工资和运输计划。杨燕淑老人说,母亲嘱咐她,工作不容易,要听话,要勤劳,脏活累活都要抢着干。到1956年,杨燕淑被选入北京分局调度所任调度员,是新中国第一个女调度员。那时她主要负责京山调度台,是当时最大的调度台。老人回忆,那时调度全靠脑袋里记着线路,通过电话指挥铁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能下台。1961年杨燕淑老人下放至西直门站技术室任技术员,1971年提拔为技术室主任,后又调回分局。1987年干部考核评优升级为工程师,1989年评为工会积极分子。1990年杨燕淑老人退休,退休后15年仍一直在铁路局写《局志》,写过论文《浅谈车站直达列车和成组装车的组织工作》。 

杨燕淑老人回忆,建国初,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办公地点在辅仁大学旁边的胡同,当时有杨葆元、许健、管平湖、查阜西、关仲航、李浴星等。杨燕淑老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去那学琴,还能唱琴。当时一起学琴的还有李素瑾老人。当时李伯晴(音译)先生经常来家串门,与杨葆元先生研究古琴事宜,因李伯晴(音译)也擅长拉二胡,后来老人便也跟着李伯晴(音译)学拉二胡。那时琴会经常出去演出,杨葆元先生都会带她去,印象最深的是在人民大会堂那次。  杨燕淑老人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最难忘的是杨葆元先生手把手教她学琴,让她踏踏实实学琴,演出带着她,想法培养她对古琴的兴趣。杨燕淑遗憾地说,后来因为要上班工作,养活一家,给耽搁了,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就学好了。  

杨燕淑演出古琴时合影 尽管后来老人没太多时间学古琴,但她对音乐的喜爱却不减少。而且,她喜爱的不仅是古琴,工作之余,在工会活动中,杨燕淑老人都会弹琴、拉二胡、唱歌。还在天津铁路局总局的一次活动中,老人演奏了古琴。  杨燕淑老人说,想尽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最重要的是找到爷爷杨宗稷和爸爸杨葆元的墓碑,让后辈有地方磕头。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保存有杨葆元、关仲航等九疑派琴家的古琴录音,希望能拷贝出来,让更多九疑派琴人学习,传承下去。  欧阳平彪是九疑琴派第四代弟子,杨燕淑老人对侄孙欧阳平彪深情寄语:努力学习九疑琴学,文以载道,琴以载道。希望九州·体育国学院师生,传承好九疑琴学。       

(图文编辑:李燕)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