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由教师教育学院和国学院共同举办的“国学系列讲座”第三讲如期在创客空间举行,张京华教授为师生们讲述了《老子·道经》第一章,与大家共同领略道家哲学的智慧与深邃。
在讲座伊始,张京华教授提出了东方哲学的四种思维方式,分别是矛盾对立、阴阳互补、五行嬗替、有无同一,体现了古代东方特有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青年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四个玄关。
张教授列举了几位学者对于《老子》的白话翻译,指出“东方第一哲学家”开宗明义的陈述,一定是清醒理性的表达,而不应当是以叹词作叹道。
《老子·道经》第一章有可能反映了《史记》所记载的关令尹向老子逼问道家的学问、老子不得不给予解答的真实情景。开篇的第一章首先说到“道”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存在并不依赖于对“道”的解说、可以有对“道”的解说但此解说并非就是“道”自身的微妙情境,继而揭示出“有”“无”“玄”“同”四个哲学概念。
此次讲座除了国学院师生以外,更有来自人文学院、经管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一百多位老师参加,体现了师生们对学问探究的积极与热情。国学院陈翠婷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大学所藏西汉《老子》竹简的版本。
在讲座的结尾,同学们提问的热情高涨,秘书一班黄湘怡提问,道教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周建刚研究员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两者同出一源,老子讲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反其道而行之,寻求长生之法和肉身不死,道家与道教在思想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哲学”的“哲”字解为“深通”,讲座结束后,张教授为大家投影了春秋战国兵器上的“玄鏐”铭文,锐利上倾和衬托以鸟虫图案的“玄”字,简直就像是中国哲学的现成的图腾,高雅、腾跃。张教授以“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的寓意相期许,号召年轻人志于哲学、志于民族传统思维,将来学有所成,澄清天下。
此次讲座,师生们对《老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先人智慧发出了望尘莫及的赞叹,纷纷表示感受很深,对《老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下一次讲座抱有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