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永州摩崖石刻的重要性
永州日报:http://paper.0746news.com/Qnews.asp?ID=114924
◇(永州) 张京华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永州是一本书”,那么永州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如果你要想看永州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是看不到的,都被锁在保险柜里了。你看古民居、古建筑,那不可能有明代的,最早也就是清代的。你看古籍,文集、方志,也基本上看不到。真正能看到的,距今1300年以来的,古人的手书真迹,大量、批量的保留下来的,就只有摩崖石刻。所以我认为“永州这本书”里面,真正珍贵的、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保存到现在虽然也有人为破坏、也有自然风化,但基本上还成其规模的,就是摩崖石刻。
“摩崖”就是直接打磨在山体上,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摩崖石刻的内容、性质主要是诗文,我们称之为“石刻上的文学史”。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有个硕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研究北宋石刻诗,统计北宋诗刻共计344种,湖南省有64种,居全国第一位,占总数的22%,这64种全部在永州。永州在全国排第一位,由此可见永州摩崖石刻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北宋诗刻的统计并不完全,诗刻之外还有游记、题记、榜书什么的,整体上应该有一个数量。永州到底有多少摩崖石刻保存下来,我算到1700多就算不下去了,还有不少没到过的地方,我有个匡算,保守算起来总量应该有2000幅以上这样一个规模。这个规模是一个什么样概念呢?就是唐宋以后摩崖这一类的石刻,永州占全国第一位。
金石学是从北宋时候开始的,当时有两部大书,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成的《金石录》,这两部大书是开创性的,著录了湖南、永州好多内容。他们两位是收藏大家,可能并没有来过永州,但是收藏了很多拓片,用拓片著录了包括朝阳岩在内的摩崖石刻。宋代还有一本书,王象之《舆地纪胜》,里面专门有一栏记载全国各地的碑刻,后来有人把书里面各州郡的这一栏抽出来单行,叫做《舆地碑目记》,这里面也有永州很多东西。元代比较短,但是元代永州的文人也很活跃,比如说有很多肃政廉访使到这里来,在朝阳岩、浯溪、黄阳司都有石刻。有一个回鹘畏吾人叫做小云石海涯,号酸斋,这个人在永州待的时间比较久,诗做的好,书法也很好,道德文章都好,这个人在永州有很多重要的表现,可见元代虽短,在南方的一个小地方也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元代留下来的书不多,但在明代嘉靖有《湖广图经志》,里面因袭了很多元代的材料。还有就是明代最早的一部《永州府志》,洪武十六年编的,当时永州这个地方灭元以后刚解放没多久,怎么可能编出府志来呢?就是因为因袭了元代甚至宋代的材料。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元代永州这个地方不寂寞。
到了明代,研究金石的名家就更多了。比如福建人黄焯做永州知府的时候,亲自采集拓片,用拓片的材料编了三本书,叫《三岩集》,他分别是《澹岩集》《浯溪诗文集》《朝阳岩集》。《澹岩集》和《浯溪集》已经失传了,但《朝阳岩集》还剩一本在国家图书馆孤本留着。明代的永州本地乡贤也起来了,比如书法家朱衮,官至四川参政,还有沈家沈良佐、沈良臣兄弟,官至广西参政,跟王阳明是同事,他们都做摩崖石刻,并且开辟了拙岩。到了清代,是学问特别好的时候,金石学大盛。首先有王昶的《金石萃编》,里面有湖南的不少永州石刻。再往后有瞿中溶,他的《古泉山馆金石文编》里面有更多的永州石刻。王昶可能没来过永州,瞿中溶来过永州,住在浯溪一晚,写的诗现在还刻在石头上。再往后还有一个大金石学家叫陆增祥,这个人更厉害了,是石刻研究到了顶峰的一个金石学家,江苏太仓人,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他的书叫《八琼室金石补正》,是补王昶的,纠正了王昶很多东西,也增加了很多东西。这本书资料非常丰富,全书共一百三十卷,著录石刻3500多幅。这个人在湖南做道台,驻守在长沙,没有来过永州,却让自己的部下打拓片给他。而且他有规矩,有布局,他著录是一个洞、一个洞的,哪个在左边,哪个在右边,位置关系登记得非常清楚,把中国的石刻著录推到一个高潮。《金石补正》补充了永州大量资料,可以说没有永州就没有这本书。清代还有几个人,比如宗霈,嘉庆年间做零陵县令,写了一本《零志补零》。他是亲自探勘石洞,然后采集拓片,用拓片来补县志的,所以就特别准确,补进来很多文学作品。他的儿子宗绩辰,成绩超过了他父亲。宗绩辰很出名,《清史稿》有记载,左宗棠后来之所以能出人头地,最早是宗绩辰保荐的,可谓慧眼识英雄。宗绩辰是浙江人,在永州待了十三年,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做“十三年潇上寓客”,意思就是在潇水上寄居了十三年。他最大的成就是编纂了道光八年版的《永州府志》,全书几乎出于一人之手,文字写得特别漂亮,《山川志》、《民俗志》写得都很好,堪称美文,而最大的贡献是《金石略》。道光《永州府志》的《金石志》编成一卷,其实有上中下三卷,将近500页,后来单独印出来就叫《永州金石志》。我们知道很多地方的府志编不出来《金石志》,没有东西可写,写了也只有几页。所以这本书的贡献尤其大,超过了宗霈。在后面还有一位光绪年的零陵知县刘沛,编了光绪版的《零陵县志》,其中的《金石志》也很不错。所以说清代的金石研究大盛,著作份量重,成就高。道州何绍基也做了很多石刻研究,何绍基的朋友杨翰在咸丰九年的时候做永州知府,刚做永州知府一年太平军了打过来了,他保卫永州,没让太平军进城,立了功。他大兴土木,继承元结的传统,到处刻碑,修复古迹,做了很多贡献。民国时期,叶昌炽的《语石》是脍炙人口的名著,柯昌泗后来又有《语石异同评》。杨殿珣的《石刻题跋索引》,是抗战中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永州也有几位好学者,比如《浯溪志》的作者桂多荪老先生,祁阳人,湖南大学出版雷鸣社长是他的女婿,最后帮他把《浯溪志》出版出来。另外还有一些书,比如《湖湘文库》的《湖湘碑刻·浯溪卷》,主要是杨仕衡老先生编的,也是桂多荪的老朋友,内容主要来自桂多荪《浯溪志》。这一代的老辈学者成绩都还不错,当然那是90年代,离现在也有那么多年了,当是还不大用电脑,也没有古籍数据库,著作需要更新。还有祁阳的中学老师蒋炼、蒋民主父子俩,编的《浯溪摩崖诗文选注》,也有贡献。整体来说,永州摩崖石刻研究这一条线从来未断。最近这十几年,我这个团队做的多一点。我们学校和朝阳岩只有一墙之隔,2012年我们出了《朝阳岩诗辑注》《朝阳岩小史》和《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共三本书,去年出了《月岩摩崖石刻》,今年出了《朝阳岩石刻考释》,总共出了五本书,论文有100多篇。
目前永州有七个摩崖石刻溶洞已经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江华的阳华岩,零陵的朝阳岩、澹岩,祁阳的浯溪,道县的月岩,江永的月陂亭,宁远的玉琯岩。永州的摩崖石刻在全国非常有名,都在馆藏目录上登记着。但是全国的学者不一定能够亲自到永州来,实际上永州这个地方来的全国的学者相当少。没有来因为就没有人开这个头,所以到我们有了永州摩崖石刻博物馆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各省市的学者过来,将来永州的摩崖石刻在湖湘文化里面一定占一个很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将来它隆盛的时候还在后面。这是我的一个期盼。
(张京华,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省濂溪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九州·体育国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著有《湘妃考》《庄子雪》《庄子哲学辨析》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