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的九疑琴派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11月7日,古琴成为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州宁远九疑山为舜葬所在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最早用音乐教化大众。
被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的杨宗稷先生出生于永州市宁远县平田村。1915年,杨宗稷先生创办“九疑琴社”,创立了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九疑琴派”。1920年,北京大学礼聘杨宗稷先生到学校教授古琴。清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年,刊刻《琴学丛书》四十三卷七十万言。
九州·体育国学院坐落在杨宗稷先生的故里永州,目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九疑派古琴”传承基地,成立有“九疑古琴社”,开设了《古琴入门》课程,延聘九疑琴派第四代传人、杨宗稷先生的乡人和族人欧阳平彪担任专任教师。目前国学院设置了专门的古琴教室,内有琴桌、琴凳、琴架,以及各式中高档古琴三十张。建有“斫琴坊”,用于体验和传授古琴的斫琴方法与艺术,传承与保护斫琴工艺。
《古琴入门》课程是国学院学生的必修课,设置为初级与中级两个学期的学习,每学期36个学时,2个学分。学习内容涵盖了琴学基础知识(古琴流派、减字谱识读、左右手基本指法)、基础乐理、九疑琴派特点、九疑琴派吟猱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古琴演奏实践等。
在古琴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从最简单的指法开始教学,如右手指法抹、挑、勾、剔、托、擘、打、摘、泼剌、撮等。琴曲也从大家最熟悉、最喜欢、最简单的琴曲开始,如《沧海一声笑》、《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思舜》等。还特别注重琴歌的教学与诗词的吟唱相结合。积极鼓励大家勤练习、多听、多思考,看有关古琴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在初学阶段,因习琴不久,没有注意到徽位,手指的放松与力度没有控制好,经常存在一些小问题,表现为音位按不准,左右手配合不协调。特别是《秋风词》中的绰、注、撞、退复、进复等指法,有些学生的手指在运动的过程中,不知往哪个方向运动,有些反复好几个来回。其实“抚琴”就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心静则通,“进退上下,若合符节,自成节奏”。还要特别加强基本指法的练习,把基本功练扎实,每个音弹的时候都要交代清楚,左右手要配合好,脑、心、手、弦、琴要五位一体。“取声用指又须甲肉相兼。若甲多则其声焦,肉多则其声浊。兼而用之,其声自然清润激切。”九疑琴派对“吟猱”指法有特别的讲究,分得细,种类多。吟猱指法要单独刻苦训练,关键是手指放松。
国学院的古琴教学与音乐学院的教学目标不同。琴曲除了弹得好听、感人,还要有味,有文人味,特别要求抚琴人要有文化素养。现在有些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古琴技巧很好,但是怎么听,就缺少老一辈琴家演奏的味。很多专家学者都鼓励抚琴人多读书,多向老一辈琴家学习。国学院是研修本国学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学术实践能力的场所。国学院的课程设置也是以经、史、子、集内容为主,兼修茶道、书法、国画、碑拓及手工汉服缝制。本来古琴博大精深,融儒家、道家等文化为一体,具有高度的古琴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如“天人合一”、“大音希声”、“和”、“静”、“淡”、“虚”、“远”等等,国学院恰能弥补古琴文化这一要求。古琴是有德君子所御之器,君子修身养性之具。杨宗稷先生主张:“琴,道也,非艺也。”国学院开设《古琴入门》课程的宗旨是琴以载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代“四艺”中的琴、棋、书、画,琴指的就是古琴,居于首位,故曰“琴者,乐之统也”。
古琴是古代文人必修课,故曰:“士无故不撤琴瑟”。
古琴是文人修身养性和陶冶人格的载体,故曰“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滔心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学习古琴,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中,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抚抚古琴,读读书,宁静才能致远。
国学院的九疑古琴社积极培养古琴艺术人才,开展古琴文化交流,影响逐渐辐射到整个学校与地方社会。两年来,九疑古琴社已与永州圆道书院、凤和书社、潇湘意美术馆、瑜伽协会以及部分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在零陵、冷水滩、宁远、祁阳等地举办多次古琴雅集,为韩国训蒙斋儒林学者举办古琴表演,在九疑山紫霞洞举办“天籁箫韶、九疑琴韵”古琴专场音乐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永州日报》、“红网”、“今日头条”、“永州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