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亦凡被刑拘”这一事件引起大众热议。针对“偶像塌房塌到平安朝阳”、“粉丝愿等他刑满出狱”等现象的出现,“娱乐圈”与“饭圈文化”的乱象再次成为民众焦点。
什么是“饭圈文化”?其实,“饭圈”就是粉丝圈子、粉丝群体的一种简称,“饭圈文化”则是指粉丝文化,是以偶像为中心,涵盖“饭圈”思维、心理、理念、行为、机制、用语以及商业模式总和的一种文化。那对于现当今“饭圈畸形文化形象”乱象,大家是怎样看待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身边小伙伴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我认为“饭圈”畸形文化非常需要加以改正,因为这个畸形现象在网络上比较普遍并且影响还比较大比较恶劣。
至于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一些圈层的低龄化,部分“饭圈”人士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心智仍不成熟,发言或是行为比较偏激。另一方面是网络环境比较宽松,些许过激言论得以随意发表,且网络对于个人身份隐匿性较高,部分偏激人士存在侥幸心理。
——多多
# 观点二
“饭圈文化”不就是以追星文化引导起来的一个产业链嘛,或许它在起初确实对国家的文化产业和市场起到一个积极带动作用,但就娱乐圈乱象现状而言,反而是带起了道德的逆向标准。所以说这个“饭圈文化”饭,目前我觉得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一起粉奥运明星不香吗?
——Wang
# 观点三
我觉得现在的“饭圈文化"是有些过于极端的。在这种文化里,他们大部分人只认可表扬与赞美,只要他人提出一丝质疑便群起而攻之,甚至所谓的“跨圈出警”也时有发生。喜欢与热爱应该是美好的,而不是借以不断地撕逼和谩骂来体现自己对于偶像的喜爱。
——shen
# 观点四
现在的“饭圈”在大众的印象里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他们对明星的狂热度极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粉丝们因为明星而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和言论。而“饭圈文化”走向畸形,一些互联网平台和企业难逃其责。“饭圈”乱象表面上看是粉丝的个人行为,背后其实是一些平台、经纪公司等机构故意炒作,通过明星影响力“指挥”粉丝谋求不当之利。刷单打榜、围堵机场、互骂互撕、人肉网暴……简单的追星已完全变了味。拒绝裹挟、理性追星,是广大青少年必须提升的媒介素养,也是相关平台需要遵守的运营底线。要追就追科技之星。
——小阳
# 观点五
“饭圈”畸形文化的本质其实是资本,强行忽略了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观众,演员的商品化、扁平化。流水线产业,工业化生产,艺人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迎合市场的商品……艺人的真实品格。思想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喜不喜欢其所呈现出的样子。
“寓教于乐”也不再是主流追求,文化产品也不再诣在提高群众审美品味。只要利润够大,诱惑够多,"三俗"也可以大力营销,违法犯罪也可以花式擦边。观众不再是观众,只是资本家手中财务报表里的一串数据罢了。
——玛卡巴卡
# 观点六
“饭圈”内喜好不同,立场不同,就有吵不完的架,攀比不完的排场,烧不完的钱。为了捍卫偶像的荣光,粉丝们无所不用其极。偶像的数据只要有丁点下降,待遇稍有怠慢,立刻有粉丝出来打抱不平。经纪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变得小心翼翼,连偶像团体唱歌时分配给每个成员的歌词字数都要精心计算,多一字少一字都会在“饭圈"引起“血雨腥风”。畸形的"饭圈文化"严重扰乱了中国影视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秩序,简直就是场以爱为名的情感绑架。
——霜霜
教师观点
“饭圈”中出现的一些事件,表面上看似仅仅是饭圈内部争执,无关大局,实际上,“饭圈”裹挟青少年开展的每一次争斗,都在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侵蚀主流价值观。不少身处“饭圈”的青少年群体,在偶像与平台双重压榨下,屡屡情绪激昂、冲动消费,模糊了基本的是非观。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向阳而立、向善而行。特别是在经历了抗击疫情、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奥运健儿加油等一系列大事件过后,对于偶像、榜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大量青年学生崇拜钟南山、袁隆平等国士、为“觉醒年代”打CALL、谴责吴亦凡,到感慨“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种种充满正能量、爱国热情的行为现象,都印证了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越来越理智、励志,逐渐远离并打破平台资本用打榜、超话、后援会等建立的“饭圈”机制。
——校团委 刘晓慧老师
# 观点二
近期,“吴亦凡事件”暴露出的“饭圈”乱象,反映出不良粉丝文化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青年大学生是粉丝群体中的主力军。“追星”不是人云亦云的追捧,我们应该追偶像身上可贵的品质和精神。在追星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要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德艺双馨的明星可以追,但更应该追这样的“星”:他们是用行动诠释伟大抗疫精神的医护人员和抗疫志愿者;他们是像袁隆平一样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科技人员;他们是像张桂梅一样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经过刻苦训练、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一次又一次升起的体育健儿。他们无关乎颜值和职业,只关乎用心和坚持。青年大学生要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青年的使命责任,不负青春韶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君老师
# 观点三
当下,“饭圈文化”存在的乱象,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深陷“饭圈文化”的青年学生,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崇拜偶像、畸形消费成风、网络言论失范等不良现象,对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和挑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一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和课外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强化主流价值观导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宣传革命先烈、人民英雄、时代楷模、先进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丰富青年学生精神世界,增强青年学生精神力量,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二是要打造一批在学风引领、创新创业、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理论学习、自强不息、志愿公益、艺术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并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形象代言人”,用身边的榜样鼓舞人心,激发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奋斗之路上勇往向前,让校园时刻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校团委副书记 全伟
# 观点四
如今,“破圈”作为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和符号,它打破了固有的界限,开始与其它群体相互交流,而这种交流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既有向上的主流文化又有网络亚文化的传递,以某一物或人为中心,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群体,形成一套特有的群体语言体系,俗称粉丝圈,圈层以抱团的方式确定圈内人,这样的环境下培育了“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展示了偶像崇拜的新样态, 其中的青少年群体呈现出唯一性、排他性和中心化的圈层化特征,再加上资本、商业推波助澜,为“饭圈”带来核心化,打着“爱粉丝”的旗号,粉圈成为经济供给侧的重要群体,加上偶像的相互作用,长此以往,形成的观念偏向两级化的畸形价值观,对“饭圈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为应对“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应当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层面着手加强对“饭圈青少年”的引导,进而将“饭圈”偶像与粉丝的耦合效应转化为涵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德育势能,让“饭圈”的群体狂热转向趋于理性的表达。作为情绪的呼应,表达狂热而不是狂热的表达。要正确理解“饭圈 ”的社会影响力和对青年学生造成的影响,要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弘扬主流文化,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胜老师
# 观点五
追星并没有“原罪”,但吴亦凡事件显然是给了当下乱象的“饭圈文化”当头一棒,在粉丝流量、粉丝经济、资本逐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饭圈文化”容易塌房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辅导员,一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性的文化消费模式,理智对待追星。引导青年学生立足于本职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不负青春韶华。
二是加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身处“正磁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正能量”。
——音乐与舞蹈学院 吴潭老师
# 观点六
“饭圈文化”古已有之,并非今日之所创。唐代的杜甫就是李白的忠实粉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和粉丝。只是不同时代,偶像不同,粉丝也不一样。80年代时,我们大家都在崇拜偶像,比如张海迪曾经是我们很多70后、80后的偶像。许多革命先烈曾经是我们全民族崇拜的偶像,我们都是革命先烈们的粉丝。前不久上映的《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革命先烈是我们全民族的偶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偶像崇拜出现了新的特点,呈现娱乐化、经济化趋势,人们更加注重对娱乐明星的追崇,特别是一些年轻粉丝,容易受到娱乐明星的影响,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社会的关照。特别是目前正在发酵的吴亦凡事件,更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和关注。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要提高媒介素养,正确看待明星成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广大家长和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三观教育,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时事短评
“饭圈”乱象亟待解决
一碗粥
前段时间曝出的“吴亦凡事件”中,粉丝面对都美竹放出的实锤,部分粉丝选择了脱粉,但有一部分“死忠粉”依旧热衷于给吴亦凡洗白,还有人声称吴亦凡玩弄女性是“亲民之举“,甚至在7月31日吴亦凡被刑拘后建群商讨“探监”“集资”“劫狱”……突破法律底线,三观严重扭曲。一时间,关于“饭圈文化”畸形发展的话题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
2014年国内某男团粉丝与韩娱某男团粉丝展开了一场粉丝互撕的“世界大战”;为偶像打投引发“倒奶事件”;明星后援会卷走粉丝应援款跑路;偶像正常恋爱变成“塌房”;私生饭跟车、埋伏酒店、车上装跟踪器,买明星电话号码……诸如此类的饭圈乱象不甚枚举。
“饭圈”作为内地追星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形成的群体,自诞生起就呈现出了为互联网舆论战争而生的特质。但为何“饭圈”逐渐偏离正确轨道?其原因并不只是一个方面,而是源于三个方面,资本、粉丝和明星。最为根本的就是资本的推波助澜,机构兴风作浪,联合“粉头”诱导粉丝“氪金”,使得饭圈的发展逐渐病态。其次就是粉丝低龄化严重,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我意识,对明星爱豆过度吹捧,在这个泛娱乐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最后就是明星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没有向粉丝传递正确的三观,任由粉丝吹捧,德不配位,“饭圈”乱象横生。
“饭圈”乱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浪费、占用社会资源,天价片酬扰乱市场秩序,而青少年因思想不成熟,极易受到“饭圈”的毒害,产生盲目崇拜,不理智消费,价值观偏差,逃避现实,认知水平被拉低等不良影响。
“天下苦‘饭圈’文化久矣!”“饭圈”乱象频出,亟须严格管控。监管部门应提高艺人门槛,规范平台和资本的行为,拿“圈头”开刀,剑指有关平台,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面对“饭圈”乱象都应该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和思辨能力,提高自我认知,丰富知识储备,不轻易被“饭圈”言论洗脑。追星的意义在于能和偶像共同成长,而不是在此过程中忘记了自我。“饭圈”乱象的账,该好好算一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