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工科”理念逐渐成为高校热词,如何推动新工科建设从“轰轰烈烈”的理念走向“真真切切”的行动?
我校生物制药类专业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扎实推进多方协同育人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双螺旋、四驱动、五融合”生物制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之路。
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吴丽颖来自我校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卓越班,该班从学院各专业考察选取30位同学而设立,学生严进严出实施考核淘汰机制,按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培养,博士教授团将最新科研成果反哺课堂,联合企业骨干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新年新学期,吴丽颖并不打算让自己“好过”,她把学习任务进行拆分,全部“放”进规划好的计划表里,督促自己要严格执行:早上七点到自习教室学习,下午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将设计好的实验策略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与导师进行讨论,反复改进,以期得到更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周末,她还要拿出时间来参与团队正在进行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大学四年,时光正好,我想抓住机会冲一冲,为自己冲出一个理想的未来。”谈及接下来的打算,吴丽颖坚定而自信,“我喜欢科研工作,希望能继续深造。”
卓越班是该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学院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论证,探索建立了“双螺旋、四驱动、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将产教研学创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产业技术与专业发展的“双螺旋”互利共赢;建立校政企多方协同机制,构建科技创新育人平台、实验实训综合育人平台、创新创业提升育人平台、校企融合育人平台全时“四驱”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发展融合,专业平台与行业平台融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标准融合,专业发展与产业经济融合。
主动“前移一公里”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内生物制药人才亟需,生物制药类专业就业面广、应用性强、发展前景好,但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促进从高校到社会供需有效衔接,必须要主动“前移一公里”:打造联合培养新平台。
生物制药类专业加强与企业合作,打造跨行业、跨领域人才联合培养新平台,建立了广泛的产教研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签订了2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等,推进校企合作育人。
校内外博士教授、专任教师、创业导师、企业骨干构成的导师团进行导师制全方位护航。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男神天团”的“博士辅导团”,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考研考级等方面的倾心辅导,让学院人才培养有“温度”、有“力度”。
同时,学院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实现人才共聘,学生共培,仪器设备、实验室、生产车间共用,技术瓶颈共克,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研究经费共筹,科研成果共享。
交出靓丽“新答卷”
学生就业率居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率达100%,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屡屡获奖……生物制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绩单上亮点频频。
近年来,每年有120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深造,百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部分学生现已成为企业乃至上市公司的骨干力量。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大学生“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国家级奖励6项,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省级奖励28项,主持省、校级课题35项,发表论文55篇。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发展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学校首个教育部工科认证受理专业。
经过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成果辐射效应明显增强。加强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油茶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培训农技人员、农民万余人次,帮助2000余名农户脱贫,安排就业2865名;先后开发血络通胶囊、银杏茶、“金杏爽”特制草本饮料、倍特纯中药修复护理洗面奶、植雅洗发液等系列银杏产品,累计产值2.8亿元;选派30多名“省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争取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