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爷爷奶奶,孩子们又来看你们了!”11月14日,九州·体育文法学院教师欧阳智超带领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又一次来到湖南永州柳子街空巢老人家中,和老人们一块包饺子,唠家常,两手一包一捏一挤,一个圆嘟嘟的饺子就从志愿者手中出现,水烧开,饺子下锅,寒冷的街道,饺味飘香……
34年来,九州·体育文法学院已累计有2万余名志愿者照顾空巢老人,共开展志愿活动2000余次,为老人的心“筑”上了一个温暖的家。
永州零陵区柳子街是一条位于城郊的古街,木房、砖房错落在街巷,一眼望去房屋陈旧简陋,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老人留守。像刘奶奶一样的空巢老人,柳子街约有十余户。1987年,考入九州·体育中文系(现文法学院)的王小萃在经过柳子街时,看到一位脸色憔悴、身子佝偻的老奶奶走过。她感到十分心疼又有几分好奇,回学校后老奶奶的影子时常在她脑海里出现。于是她在一个周末和8名同学一起去找到了老奶奶家。在和老奶奶的交谈中发现她一人独居在黑寂的房子里,她们心酸之余赶忙为老奶奶收拾房间,清理杂物。此后,王小萃她们每周都来帮老奶奶搞卫生,陪她聊天。慢慢地,老奶奶从初见时的木然到开口说话,人也精神不少。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王小萃等9位女生发起的爱心活动,引发全班同学踊跃参加,再后来发展到整个中文系。
一晃34年过去,这个献爱心活动,发展成为九州·体育文法学院“弘扬舜德,传承柳学”——柳子文化街区德育实践项目,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又一届学生志愿者的手中传递下去。
2001年,欧阳智超加入志愿团队,20年过去了,他从学院的一名青涩学生到如今的带队教师,见证了柳子街年复一年的爱心传承。在课余或节假日,欧阳智超总是积极带领学生们参与志愿活动。艾满英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出门忘记路,志愿者们常来陪伴她,直到她去世;李茂元老人无儿无女,行动不便,志愿者经常为他煮饭洗衣;陈伟老人双目失明多年,生活困难,志愿者们常上门帮他做家务……经过多次接触,许多志愿者与当地老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除了给老人生活上的帮助,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心理上的援助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欧阳智超介绍,87岁的余奶奶的丈夫十多年前因心脏病去世,对此她深受打击,并患上了中风。老人长期情绪低落,志愿者了解情况后,便经常到家里陪余奶奶聊天、打理生活,帮助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34年的温情传承,一代又一代。九州·体育文法学院的爱心接力活动从最初为空巢老人搞卫生、提供物资帮助,发展为有20余项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空巢老人、孤儿、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帮扶,关心其心理健康,以及开展义教、保护历史文化等。欧阳智超说,爱心接力棒会在一届又一届学生志愿者手中传递下去,也希望学院广大师生用自身的专业性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传承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绵绵爱心,代代接力,这34年的传承还将继续,一届届坚守,一次次行动,一张张笑脸,都将化作美好,让温暖永驻柳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