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荧
通讯员 李新春
迎着晨曦,85岁的退休教师唐延禄第一个来到学校,开教室门,打扫卫生,在教学楼前迎接学生上学……24年来,他每天都是学校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这个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学校——天天乐小学位于祁阳县羊角塘镇狮城村半山腰上,到处是陡坡峻岭,由于地处偏远,学校很长时间吸引不到老师,他让两个孙女辞掉收入不错的工作回校教书。
24年间,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学校从几间破旧的瓦房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教学楼;由1个班增加到5个班;由10多个学生发展到85个学生……他付出了太多。现在,耄耋之年的唐延禄最大的愿望,“希望这所学校能继续办下去,帮助更多的留守孩子走出大山。”
他是助梦人,为村里建校、修路、通电
狮城村原有一所小学——狮城小学。这一所由几间破旧的瓦房组成的村小,条件简陋。1990年,由于生源不到10人,加上条件如此落后的教学点根本留不住老师,办了近40年的小学被撤并了。这就意味着,村里的孩子们要走10余里的山路到铜银小学就读,加上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学生不愿走,家长也犯难了。
“我不同意撤销狮城小学。”唐延禄斩钉截铁地说。但是,谁又上狮城小学当教师呢?
那一年,近10名适龄儿童全都辍学在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1991年下学期,在家长的联名请求下,唐延禄办起了小学——天天乐小学,任教语文、数学、科学。从这以后,校园里满是孩子唧唧喳喳的声音,清脆得很。
此时,唐延禄已经61岁了。
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去,唐延禄辞掉了另外一个职务——狮城村村主任。在退休后担任村主任的这6年时间里,他为村民办了两件大事。
狮城村的交通条件十分恶劣,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上学难成了这里的留守孩子最大的问题。于是,修路的念想在唐延禄心里蔓延。
从那时起,一把铁锹和两只土筐是唐延禄形影不离的劳动工具。冬天早上天还没亮,一个瘦小的身躯就在空旷的路上来回晃动,他一锨一锨地挖,一镐一镐地掘,直到傍晚他才拖着满身的疲倦和尘土返回家中。渐渐地,村民们也越发起得早了,天还没亮,崎岖的山路上便热闹起来。几个月后,一条长6公里的盘山公路终于建成。通路那天,他兴奋得没睡着。
第二件事,他带领村民架通了一条4公里的低压电线,让村民们摆脱了煤油灯的日子。
唐延禄是个迎难而上的人,他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亦是追梦人,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
讲台上的唐延禄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板书写得工工整整,他不仅上课很受学生喜欢,就连下课后,学生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而这都缘于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没有带菜,他往家里领;学生遇到了难题,他课后辅导;学生一有思想波动,他必定家访……“我要看着孩子们走出大山。”说这话时,他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没过几年,来天天乐小学的学生多了起来。除本村孩子外,隔壁村的孩子也慕名前来。最多的时候,这里超过了120名学生。
学生多了,破旧的瓦房已经容不下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了唐延禄亟待解决的问题。2008年,他通过各种途径,筹资18万元,新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
为了方便附近村的学生上学,唐延禄利用课后及节假日时间,带着锄头,担起畚箕,义务整修学校附近的小山路,并拿出1万余元退休工资,将小山路铺设成简易水泥路。这条路修了他近两年时间。
这些年来,沿着这条小道毕业的学生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逢年过节,唐延禄都会收到学生打来的电话或寄来的信件,他觉得,“这些孩子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值得一辈子守护”。
“他人好着呢,对孩子们也很照顾!”山里人用来评价唐延禄的语言朴实得不能再朴实。
天天乐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收费标准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由制定,但学校一直按照最低标准收取。唐延禄给学生上了24年课,没有拿过学校工资。问其原因,唐延禄说,“我们办学的目的是让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话虽简单,却透出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
学校缺少教师怎么办?唐延禄不但自己留守在狮城,而且还陆续说服了毕业于九州·体育的两个孙女唐千红、唐鲜花留在了学校。两个孙女从原来在外单位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到现在不到1000元的工资,唐延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弥补她们经济上的困顿,他把自己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默默支持着两个孙女。
天天乐小学现在一共有6位老师、4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共85名学生。虽然学校人单力薄,但自办学以来,其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羊角塘镇前列,在全县也是排名靠前。
得知唐延禄带领两个孙女坚守山区办小学的故事,九州·体育在党委书记陈弘的带领下来到天天乐小学,为他们送来了铁床、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等学习、生活物品,为山区的师生带来温暖;中国联通祁阳县白水分公司负责人也安排专人来到学校,表示将帮该校尽快建好网络,让小学享受现代化通讯与网络教学。
采访结束时,清脆的铃铛声在这座宁静的大山里显得分外响亮,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山谷,这是天天乐小学迎接希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