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频频跳出校园,奔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时,却有一位理科高材生,放弃月薪过万的高工资,毅然离开繁华大都市来到偏居一隅的小城永州,扎根我校,他就是陈光辉,一位甘为红烛却无怨无悔的青年教师。
陈光辉,这个敢想敢做的青年才俊,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凭借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舍我其谁的担当,逆潮流而行,拒绝高薪的诱惑,甘守三尺讲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学生,成为教师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人生路 回到梦起点
1983年,陈光辉出生于四川资阳一个偏僻的乡镇,幼年的他聪明好学,对科学有股强烈的好奇心,一心想当一名工程师。为此,他苦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书籍,成为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
经过刻苦学习,20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湘潭大学光电工程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他成功入职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担任电路设计工程师,参与攻关多项电子工程,颇受企业看重。
2013年9月,颇有成就的他放弃唾手可得的高薪工作,接过学校抛来的橄榄枝,来校任教,展开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FPGA开发、电路设计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在校期间,他兢兢业业,勇于实践,公开发表论文4篇(一篇CSCD核心期刊,一篇CSCD扩展,两篇省级核心期刊),主持校级课题两项。
从学校到企业,再回到学校,一路走来,看似人生回到了原点,过往经历却成就了陈光辉的朴实与坚韧。回首过去,他感慨万千,“没有当年老师们无怨无悔的教育,哪来如今的我,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更是感受到当初老师的辛劳。”
中国“芯” 藏着教育梦
“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大,更新换代快,人才需求量大。”谈及目前行业现状,陈光辉激动地握紧了拳头,他说,“这方面就业前景很好,国家又重视科研工作,集成电路行业大有前途。”
行业发展这么好,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忧虑,那就是“软件也好,手机应用也好,都是跑在操作系统上的,而系统是跑在硬件芯片上的,没有芯片,飞机上不了天,轮船下不了海。”一想到这个问题,他就陷入了迷茫的困境,开始考虑应如何做。
令他忧虑的事还不止一件,“集成电路行业薪资高,选择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少,返回学校的就更少,长此以往下去,微电子专业的教师行业有可能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学校的邀请,他说,“教育需要人才,而九州·体育不仅环境好,校领导还特别重视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所以,我来了。”
“你不后悔吗?”很多人对他的选择难以理解,大多时候他都报以微笑,但他的内心深藏着答案,“我有颗中国‘芯’,也有个教育梦。”他说,“人们都走出去了,总也要有人走回来的。”
“把企业知识带回来,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好处。”他告诉我们,“企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少走很多弯路,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了,这个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是老师 更是好朋友
对于学生,陈光辉希望大家可以获得知识,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成长,陈光辉颇费心思,他不仅把自己在企业所学的知识无条件地传授给学生,还多次带学生攻关科研难题,12级学生龚继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创了“校园通”项目,获得湖南web应用设计开发大赛一等奖。
“书本上的知识太泛了,和实际工程模式有很大出入。”陈光辉上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促教学”的教学观念,因为学生爱听他讲企业的实践知识,他尽量把教学内容往实训方面靠,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哪怕是节假日,他也停不下关爱学生的脚步,去上海等外地城市实地调研,为学生搜寻来第一手资料;东奔西跑,向以前公司的同事询问最近行业动向,为课堂针对性教学和学生就业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陈光辉看来,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看待,“与年轻人接触,可以关心和帮助其成长,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对生活的热爱。” 在504验室的小家庭里,陈光辉就是一位“大哥哥”,无论是谁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愿意去找陈光辉商量和拿主意,陈光辉也都会尽其所能的帮助大家,为这一群有“中国芯”梦想的大学生指路导航。
平时每周实验室都会定期的组会讨论,陈光辉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来自企业的最新资讯,讨论制作周报上遇到的困难,分享学术和生活上的心得。“私底下是朋友,课堂上是老师。”就是他与学生相处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但走上讲台看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意义。”在陈光辉这位严格的年轻“老师傅”带领下,一批技术小强手诞生了,学生们在实习岗位上被评为“优秀实习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社会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生命。他说,他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兢兢业业地带好每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