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濂溪故里的士人 ——蔡元定永州打卡记

2021年04月12日 17:24  国学院      收藏

◇向薛峰

打卡时间: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

打卡地点:道县

1618186024964068

 蔡元定画像(资料图片)

1618186041965609

 蔡季通(元定)画像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千百年来,文人看似相同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上演,世人却乐此不疲地欣赏着一场场委实相同的故事。在如此的平凡中,有些人却能激起生命的浪花,惊涛拍岸,让历史铭记于心。蔡元定便是如此。

南宋绍兴五年(1135),蔡元定生于建宁府建阳县。《宋史·蔡元定传》记载他生而颖悟,八岁就能作诗,一天可以写下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无疑是人们常说的神童了。关于这位神童的诞生,他的父亲蔡发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那就是对其进行“胎教”。詹体仁在《蔡牧堂公墓表》中记载了蔡发“常设古今圣贤像,俾使詹氏(元定母)日夕观之,以踵太任胎教之风。故季通(元定)生而聪睿超群,高出常儿”。这样一来,似乎可以理解蔡元定为什么天赋异禀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蔡发深知这个道理,他也不愿意埋没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仲永那样的人物。于是他开始将毕生所学悉数传与自己的儿子,所以蔡元定十九岁的时候就能秉承父志,登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忍饥吞野,刻意读书,对天文、地理、兵制、礼乐、度数等无所不通。凡古书奇辞奥句,学者不能分句,元定过目,即能梳理剖析,无不畅达。也难怪朱熹后来说别人读容易的书都觉得难,蔡元定反而读难懂的书也倍加容易。

提到朱熹,人们都知道是集理学之大成的鸿儒,但少有人知道,这位仅仅大了蔡元定五岁的人物影响了他的一生。所谓“良师益友,相得益彰”,称他们二位,则十分恰当。蔡元定二十五岁时就前往五夫向朱熹讨教《易经》,朱熹见他谈吐非凡,即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于是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研究学问,著书讲学,长达四十年,亲密无间,蔡元定在学术上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值得称赞的是,即便他博古通今,却不追求利禄,不醉心功名,四十不就科举,诸臣举荐于朝,皇帝下诏,他都坚以疾辞,一心以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为己任。留下《律吕新书》《皇极经世旨要》《八陈图说》等十四种书于世。

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上天仿佛和蔡元定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即使自己远离宦海沉浮,皓首穷经,以读书究理为乐,也逃不开命运的枷锁,必修的苦难。似乎这样人生才得以圆满,天骄才得以成全。

南宋庆元三年(1197),权臣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指认道学为“伪学”,把“四书”“六经”定为禁书,诬奏伪党五十九人,朱熹被打成“伪学魁首”,去职罢祠。治毫无功名,仅是士人身份的蔡元定以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贬湖南道州编管。

切磋琢磨无功,读书明理有罪。这该是何等的荒谬绝伦?

在社会处于病态的时候,真正有头脑的人,也可以不随社会而病,可以逆流而动,有所作为。

蔡元定得到消息,甚至没有向家人告别,立即前往府治报到,唯有三子蔡沉,学生邱崇相随,朱熹与从学者百余人为他饯行,许多人感伤而泣下,他却泰然自若,不异平常,直至临行前,对客挥毫,赋诗一首,仿佛三千里的尘土并不值得动心,甚至离去也不值得转身,只是大踏步地往前走,往未知处走;只是向后方的人群摆了摆手,不必送了。


谪舂陵别诸友


天道固溟漠,世路尤险巇。

吾生本自浮,与物多瑕疵。

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

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

轻醉壮行色,扶摇动征衣。

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


“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断不负所学,此行天所知”,只是二十个音节的组合,却仿佛拥有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包含这世界上所有的感情。似乎可以理解什么叫“托体同山阿”了。读罢此诗,朱熹叹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并拜托蔡元定,到道州之后一定记得代他添香祭拜濂溪先生。朱熹酒醒后另修书一封,托人快马送达蔡元定,再次叮嘱说:“至舂陵(即道州),烦为问学中濂溪祠堂无恙否?”

翌日,蔡元定就像一个朝圣者,向着既定的目标,开始在严寒风雪中,扙履步行三千里,看遍那些尘与土、云和月。他全然不顾自己此后的命运,也不顾自己含冤屈辱的事实,只是向着道州、向着濂溪故里、向着心中的圣地,说着“我来了”。

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跟风能获得生存,但同时会失去自我。

可以设想,如果蔡元定当时站出来随旁人一道对朱熹落井下石,便有极大的可能会逃脱这场“厄运”,如果被贬濂溪故里对他而言是“厄运”的话。对于当时权倾朝野的韩侂胄来说,蔡元定的坚贞不屈就如同是在巨龙面前不肯低头的蚂蚁罢了,只是一介书生、三尺微命,如果能低下头,站“对”队,和自己一同指责朱熹,批驳理学,放他一马也未尝不可。可他没有想到,蔡元定的信仰就是理学,蔡元定并不屑于在墓志铭上镌刻卑鄙,而是想用高尚作为沟通圣贤的通行证。是啊,被贬道州,被贬濂溪故里或许对那些汲汲于富贵的人来讲是一场“厄运”,但对蔡元定来说反而是朝圣的开始。

道州也曾称舂陵。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定王)之子刘买为舂陵侯,治所在今宁远县柏家坪镇,后筑舂陵古城。秦朝时,在今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三国时孙吴政权复置于今宁远县西部,隋朝时并入营道县。昔人有“舂陵,古之道州也”之语。道州虽然历史沿革悠久,但在当时的中原王朝看来,这里地偏路远,气候恶劣,所以道州也一度被当成是贬谪各级官员的去处。

世事有时候就是如此,生命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全,可以让人在山水间自由徜徉,有时甚至会让人忘却那些孤独与忧伤。

总是不缺这样的人,勇于昂首阔步,他们胸襟开阔,自然前程宽广。他们不因狂风暴雨而怨天,不因脚踏泥泞而怨地,不因摩肩接踵而尤人,举胸中块垒与雷霆碰杯,倾一腔热血与朝阳争辉。

当蔡元定踏上道州这片土地的第一步,他就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

道州有虞舜南巡的传说,有欸乃声声的渔歌;有浅浅弯弯的濂溪水,有方方正正的《九疑山铭》;有淅淅沥沥的连夜雨,有干干净净的读书声。当然对于蔡元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这里是濂溪故里,是周敦颐的启蒙之地,从虞舜到濂溪,道统一脉相承,在这里再读周子的《通书》,蔡元定或许会突然惊醒,一道天光直启内心,原来周敦颐他们留下的那些,抚慰了千千万万个真真正正伤心的人,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原来早就有人经历过。我虽然不幸,可天底下的不幸者,又岂止我一个。当一个人从自身的痛苦中抽离出来,开始能够体会到其他人的痛苦时,他也就得到了某种解脱。于是蔡元定在道州濂溪故里彻底理解了周敦颐。除了讲学论道,他还前往濂溪书院祭祀,谒豸山周敦颐濂溪故居,祭濂溪祠,登九嶷山叩舜帝陵。

道州大地上蔡元定的脚印,构成了他的余生。

朱熹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

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

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


张栻和蔡元定这两位湖湘大地的“游客”,的确是给永州带来了活力与生机。西山雨,湘水春,一长啸,两无伦。谁也没有想到,朝圣者真的永远留在了圣地,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他可以永远的与濂溪先生在一起了。

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蔡元定在道州逝世,朱熹三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曰:“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

蔡元定客逝他乡九年后,也就是开熹三年(公元1207年),皇帝奋发英断,诛韩侂胄,治乱政。朱熹学生、蔡元定好友真德秀出任参加政事,与同仁一直极力为理学翻案,朱、蔡冤案终得昭雪,追赠蔡元定迪功郎。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明嘉靖九年诏元定崇祀启圣祠。

蔡元定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乃至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学者黄宗羲、全祖望做出如下中肯评价:“濂溪、明道、伊川、横渠,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邵康节出焉;晦庵、南轩、东莱、象山,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然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粲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

即使到了今天,蔡元定也一直活在永州百姓的心里,不曾走远,从未离开。

《道州志》载,南宋淳佑年间,州人建“蔡西山祠”于老街十字街(即今道县一中附近),由此可见,道州百姓十分怀念蔡元定。在零陵古城西南二华里潇水西岸之朝阳岩,临江峭壁岩背山上,有明嘉靖壬寅年(1543)建,清咸丰八年(1858)及民国八年曾修缮的寓贤祠,祀唐宋谪官永州、道州的诸贤。元结、黄庭坚、苏轼、苏辙、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并称“寓贤十贤”。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蔡元定这位朝圣濂溪故里的士人,永远地留在了潇湘。

1618186093684105

 宋理宗为表彰蔡元定御书“西山”二字(资料图片)

1618186111110538

 危昭德《西山先生蔡文节公传》(资料图片)

(转载自 永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