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母亲节正值周末,国学院张京华教授前往永州舜德小学,给舜德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们作了题为“母亲节读《孝经》”的公益讲座 ,让我们来看看张京华教授是如何讲读《孝经》吧。
(一) 古人尽孝有不同的等级。
《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曰:“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 曾参以孝著闻,但他自己说:“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有孝敬,有孝养。如果没有敬,只有养,那么养就不能够称之为孝。
《礼记·祭义》曾子说孝曰:“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所说养、敬、安、卒,将孝划分为四个程度。 古人又分孝为大中小三等。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又曰:“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又分孝为始、中、终三段。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甚至不孝也有等级。如孟子曰:“不孝有三。”又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二)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 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如宋儒黄震著《黄氏日抄》、清儒陈澧著《东塾读书记》,都将《孝经》列在首卷,位于《五经》之上。
《诗》《书》《礼》《乐》,常人所诵读,《易》则“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不便初学,而《孝经》与《春秋》更多地寓含了孔子的宗旨、大义,后人认为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其中《孝经》独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
孔安国《古文孝经》序:“《孝经》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经者,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郑玄《孝经注》自序:“《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
郑玄《六艺论》曰:“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中庸》“大经大本”,郑玄注:“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
《孝经纬·钩命决》云:“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又曰:“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又曰:“孔子云:‘欲观我襃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邢昺《孝经注疏》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
黄道周《孝经集传》序:“《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也。《六经》之本皆出《孝经》,而《小戴》四十九篇,《大戴》三十六篇,《仪礼》十七篇,皆为《孝经》疏义。
皮锡瑞《经学历史》:“汉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经》并称。《史晨奉祀孔子庙碑》云:‘乃作《春秋》,复演《孝经》。’
《百石卒史碑》云:‘孔子作《春秋》,制《孝经》。’盖以《诗》、《书》、《易》、《礼》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经》乃孔子所作也。“
(三) 《孝经》文本结构的最明显特征,首先是分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章,称为“五孝”。“五孝”各有不同的等级层面,名位高的人要求有更高的承担。
邢昺疏:“凡有五章,谓之五孝。”“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礼记·礼运》:“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四海为天子之责,社稷为诸侯之责,宗庙为大夫之责,坟墓为士人之责,而庶人匹夫亦谨守其乌鸟私情。身为天子诸侯,不可以与匹夫论孝;身为庶人,也不可以与天子诸侯论孝。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明帝“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甘露降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 这段珍贵而感人的情节,顾炎武却有批评,认为:“此特士、庶人之孝,而史传之以为盛节。故陵之崇,庙之杀也;礼之渎,敬之衰也。”
(四) 由此自然产生出一个问题:
孔子生三岁而父亡,未冠而母亡,原本无可尽孝,为什么要作《孝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 但据《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少孤,甚至不知父墓所在。如果他想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左右就养,进奉饮食,像曾参那样“躬行匹夫之孝”,岂可得也? 如果他想“哭不偯,礼无容”,“擗踊哭泣,卜其宅兆”,像《孝经》所述孝子之丧亲那样,岂可得也? 曾子曾曰:“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老年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
(图文编辑:刘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