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读《孝经》(续)

2018年05月15日 18:08  国学院      收藏

上一期给大家推出了张京华教授在母亲节读《孝经》的第一讲,相信大家还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听他讲读《孝经》吧。那今天再出一期张京华教授讲读《孝经》续集,大家一起来听听张老师是怎么讲读的吧。    

(五) 《孝经·开宗明义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三才章》又云: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司马光《孝经指解》曰:“‘教’当作‘孝’,声之误也。”  

朱熹《孝经刊误》曰:“其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又与上文不相属,故温公改教为孝,乃得粗通。”  “学”、“教”、“孝”三字,均从“爻”。  “学”字:  “教”字:  读为jiào,古文又作“斆”,又简化作“敩”。  

《尚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礼记·学记》引此篇写作《兑命》“学学半”。  《尚书》孔安国传:“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终始常念学,则其德之脩,无能自觉。”  

《礼记》孔颖达疏:“惟教人乃是学之半。”陆德明释文:“‘学学’,上胡孝反,下如字。”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作“学学半”,亦云:“上亦孝反,下于珏反。”  

《白虎通义·三教》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陈立疏证引《春秋元命苞》曰:“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  

《昭明文选·序》吕向注亦云:“教者,効也,言上为下効。”  

《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教,效也,言可效道艺也。”  

《诗经·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郑笺:“天下之人皆学之,言上之化下。”  古文献“学”、“教”可相通。  “孝”字:  “爻”字:  又读作xiào,解为“效”。  

《集韵》:“爻,后敎切,音斆。”《广雅·释诂》:“爻,效也。”  

《易经·系辞下传》:“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由上所论,“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  陈寅恪认为:“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六) 《孝经·圣治章》:“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孝经》一书称道先王、明王,而提到姓氏的只有周公。  与“周公其人”此节最贴近的一段话,见于《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又云:“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又云:“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可知古人言“孝”,有“善继”、“善述”之义。“继”言接续其事,“述”言循守其职。  

《周礼·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能开创、作始乃得称之为智者、圣人.能承接其志意与事业乃得称之为巧者、贤人。  创业虽难,垂统亦难。  

《孟子·梁惠王下》:“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善继”、“善述”而能“垂统”者,如此谓之为“孝”。  魏文帝黄初三年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 

朱熹《中庸集注》:“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  可知“善继”、“善述”即“孝”之真义。  《东塾读书记》卷一《孝经》云:“《孝经》大义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皆保其天下国家,其祖考基绪不绝,其子孙爵禄不替。”  此即《孝经》称道周公之意。盖能承接先祖基绪,则称之为“大孝”、“达孝”、“至孝”;凡不能承接先祖基绪者,则亦不得称之为“孝”也。  故《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一节亦可理解为:“先祖创物,孝者述之。”  

由此而言,《孝经》当可称之为一部上行下效之经,一部继承之经.  也可称之为一部教与学之经,与《大学》、《学记》诸篇共同作为中国教育史的开端文献。    

(七)孔子所孝何孝?  

《论语》:“子曰‘述而不作。’”  学者于此议论纷纭。既称孔子为圣人,而孔子自言“述而不作”,何以称之为圣人?  如谓孔子有作,则孔子所作在于何处?  朱子《论语集注》解此节,约有三义:  其一,以孔子语为自谦之辞。“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  其二,以为孔子确为有述无作,是贤非圣。“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其三,孔子虽然不作,功业则超乎始作。“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孝经》一书,以实情论之,文本多撮述经传,情节则孔子与曾参问答,而又篇幅简短,绝似《小戴》《大戴》之一篇,当亦为汉人所传“礼记”之类。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义,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孝经类小叙曰:“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后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 

罗倬汉抗战间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考证》,钱穆作《序》:“考证之业有新创,有旧守”。“当一世束缚于传统,循循娖娖,惟旧是守,则尚考据者每若趋于创新;及风气既变,一世奔竞于拓创,怪怪奇奇,惟新是骛,则尚考据者又若果于守旧焉。”  

在传统中绝的时态下,对于古学的守旧,亦即是重要的创新。  故孔子之所为在三代当为述,在晚周则为作。  当周文疲敝之时,孰能保三代学术而守之?  当秦火之后,孰能保《六经》章句而守之?  当民国“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之时,熟能保数千年固有之文化精神而守之?  故孔子之“述”,其实际作用甚至超乎先圣之“作”。亦犹《孝经》之“总会”甚至超乎《六经》。 

孝,上行下效也,先祖行子孙效也,圣人行贤人君子效也。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不如此则不足以称孝。  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之后,殿以《孝经》,越过天子、庶人之“五孝”而论“三才”,继论“孝治”、“圣治”,凡此均与孔子自身无关,其实寄寓“大孝”、“至孝”、“达孝”一重境界。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盖意欲以承接全部三代文明为期许,以全面承接华夏神州固有的文化传统为胸怀。  此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图文编辑:刘思捷)

分享到: 更多
版 权 所 有© 湖 南 科 技 学 院 国 学 院
地址:中国·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邮编:425199 电话:0746-63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