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就业指导
一、专业培养
1、培养目标
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具有规范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从事软件工程的研究、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接受工程化的实践能力训练,接受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训练。具体要求是:
(1)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需求分析和建模的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软件评审与测试的能力、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能力、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等。
(2)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能力,熟练使用两种以上主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具备适应软件技术快速变化的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开发软件的使用。
(4)能够综合应用各类方法、技术和工具,具备运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复杂性软件问题的能力。
3、主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项目开发、软件建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人机交互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最长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培养特色
本专业培养方案遵循“重基础、多方向、分层指导”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软件开发方向,设置了“web开发”、“iOS开发”和“Android开发”三个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采取多层次、多方向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就业指导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实训模式。强化学生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化训练,确保学生的就业空间。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市场实际需求,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都与企业深度合作。
现有动态培养2+2模式和3+1模式。选择2+2模式的学生在第三学年的每个学期各有一门课程是置换课程,置换的具体课程由院务会讨论决定。第四学年课程和选择3+1模式的学生一样。选择3+1模式的学生,第四学年秋季课程为动态设置模块,可作为与企业的置换课程,学生可选择参加校内学习或校外集中实训。选择校内学习的学生,在校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参加校内专业实习;选择参加校外集中实训的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由企业老师或工程师教授的与学校置换课程的学习后,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二、 就业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
二十一世纪被人称为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日新月异。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的一大支柱产业,软件产业在我国乃至全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成为发展的热点。软件工程专业正是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而产生发展的。目前我国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距离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有管理体制的问题、市场问题、政策问题,也有软件工程理论不全面和不完善的问题。所以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我国软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既有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科学技术人员来推动。
市场调研统计,目前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大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软件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软件工程师在城市之间差异比较大,一级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初-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待遇在8000-18000之间;内地其他省会城市一般在4000-10000之间。国外软件工程师绝对不是青春饭,但在中国情况不一样。如果一直走技术路线而且一直在国内民营企业做,那么基本上就是青春饭了。如果能够从技术转管理或者转咨询那就当然不是了,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有过项目管理经验的话还是很吃香的。软件工程的就业前途是光明的。